人民網 >> 理論 >>
“簡政放權”系列解讀之四:如何讓就業不再難
姜春媛 陳元
2013年05月21日08:0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本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以簡政放權釋放就業創業創新活力,穩增長、促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擴大就業。

據統計,今年是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有人稱之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在這種特殊就業環境下,總理的講話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新華網記者近日採訪了多位專家,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什麼造就史上最難就業季

新華網記者: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今年全國將有699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19萬人,這也是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一份針對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同比下降9%﹔本科畢業生為35%,同比下降12%﹔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同比下降13%。

就業不是個新問題,每年大家都會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就業難的核心,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高校擴招加速,使2013年成為自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

其次,我國中小微企業太少、注冊登記門檻高、審批時間長、貸款比較難,造成就業容量不大﹔

再次,一方面人才供求信息不對稱,造成職位浪費,另一方面,專門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有些崗位難得其人,還有的專門人才與生產不顧需求,帶來供給過剩。比如大學專業調整4年一個周期,而社會人才需求變化遠高於這個速度。結果導致招生時是熱門專業就業時變成了冷門﹔

最后,社會保障未建立,人才新陳代謝速度慢。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王江鬆:我想從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體制上的原因,最明顯的是能夠容納最多人就業的中小微企業在法律和政策、資源和機會等方面都處於弱勢地位,員工應得權益得不到保障和滿足,與國家機關、國企和國有事業單位的待遇相差懸殊,對大學畢業生和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源缺乏吸引力,於是“千軍萬馬考公務員”。

另一方面,上述客觀上的原因轉化為一種主觀評價和心理,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就業選擇,對於自主創業避之猶恐不及,這樣一種文化觀念和社會心理,反過來又加強了體制的固化和僵化。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俊臣: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創業難的的直接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壟斷了絕大部分自然資源和金融資源的國有企業和國有單位基本上已不具有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功能,而大學生們仍想往國有企業和國有單位裡“擠”﹔二是大學生在學校裡基本沒有學到自己創辦中小微企業的本領。

資質資格認定多背后是利益沖動

新華網記者:李克強強調,就業創業難,也與政府部門的資質資格要求多、認定多、考試多、証書多有相當大的關系。

我國人力資源十分豐富,人才的創業創新蘊藏著新的人口紅利,而過多和費時過長的行政審批恰恰制約了我們這一最大優勢的發揮。要通過轉變職能、減少審批環節,繼續清理不必要的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注意發揮和落實行業協會的作用與責任,在不降低資質資格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就業創業門檻,營造就業創業的公平環境,調動創新創造的積極性。

“人才的創業創新蘊藏著新的人口紅利”,這一紅利該如何釋放?放與管該如何協調,怎樣對不必要的資格資質給予廢除?

趙俊臣:所謂簡政放權,實質是將政府機構一個主體的決策權、行動權,交給了千百萬干部和人民群眾,由千百萬干部和人民群眾自行做出決策和自主行動,讓市場活力隨之大增。這就是計劃經濟無一不短缺、市場經濟無一不“物資源泉極大涌流”的根本原因。

李克強總理講到“目前國務院部門許可的個人資格有110項,各級政府部門頒發的資質資格証書有229種,名目繁多的資質資格認定,事實上抬高了就業門檻,一紙証書漫長的認定過程更是擋住了不少人的就業創業之路”。一方面,政府部門熱衷於個人資質資格証書有其合理性,是從提高勞動者素質著想。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造成各級政府部門熱衷於個人資質資格証書,還有其深刻的動因,每項資質資格証書都必須考試,有可能涉及潛在的利益收入。

就這個意義上看,簡政放權、取消資質資格証書認定,不但有利於大學生就業創業,而且有利於減少和消除腐敗。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這裡涉及到一個“如何優化人力資源供給模式”的問題,事實証明,不是用政府的考試和發証來証明人力資源的質量,而是由市場機制和社會自身來選擇和判斷,才是最優化的做法,簡政放權就是從政府層面來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的嘗試。

王暉:在簡政放權后,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能夠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另外,中國經濟會擺脫嚴重依賴一些行業,對擴大就業和創業大有好處。

從新的人口紅利角度來講,創業,一方面是給自己也是別人制造飯碗,另一方面,也使廣大沒有家庭背景的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創業公平環境。減少交易成本和公共服務成本,會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辦較多的事情。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關於放與管,總理的講話很清楚,該管的管,該放的放,並不是所有的資格資質都要廢除。對於該管的,一定要管得住管得嚴,涉及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領域,比如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教育等的資格資質還是相當需要的。這樣就要求政府一定要管得住,在該放的、能夠由市場本身可以發揮功能的行業,資格一定要放,這樣放開對於我國的發展無疑是增添了新的動力。

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關鍵在沖破現有經濟和利益格局的阻撓

新華網記者:在講話中,李克強說,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的企業同比下降6.7%,而有些地方率先試行工商登記改革,取消前置審批,新登記注冊企業增幅高達40-50%,其中多數為中小微企業。這兩次已取消和下放的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很多都是有利於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下一步還要加快企業工商登記等制度改革,為人民群眾增加更廣的就業門路和更多就業機會,激發社會的創造力。

總理所說的這組數據說明了什麼?簡政放權對解決就業問題起到怎樣的作用?

張車偉:這個現象顯現出,目前企業審批手續簡化,既方便企業又能夠更多吸納就業人口。創造就業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放活了、限制少了、准入門檻低了,就業無疑就更容易了。企業的增多一方面是就業總量的擴大,資格資質限制的減少意味著適合就業的人數增加了,企業可挑選的分母增大了,可挑選就業的人才更多了。所以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對於促進就業是非常好的。

我國現在出現的就業難,和經濟增長速度關系並不是很大,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長期以來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即使現在經濟已減緩,對於全世界而言,中國的增長率仍然非常高。但是為什麼現在還有就業難?就像總理所說的,現在中小企業的發育不是很好,資格管制太多,各個行業的准入規則特別多,所以限制了很多人的就業。

胡穎廉:我想從從組織行為理論上進行分析,一個人要同時具備“想就業”、“值得就業”和“能就業”三個要素后,才能成功就業或創業。然而,當前我國各領域還存在阻礙就業創業的因素,比如市場不正當競爭和不公平交易行為較多,就業和創業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不值得做﹔再比如在創業領域,市場准入門檻偏高,不必要的行政審批過多,不能做。因此,簡政放權,“多管宏觀、少管微觀”的理念,實際上是在為就業創業者提供穩定的未來預期,激勵其投資創業。具體而言就是“一增一減”,一是做好市場監管,二是減少行政審批。

王江鬆:總理的分析是客觀的,中小微企業已經並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就業的主渠道。但是,由於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國企對這些企業的擠壓,由於對這些企業過度的行政控制以及一些貪腐干部“敲骨吸髓”,這些年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滯,一些企業主收攤后投資移民,很多企業把沉重的代價轉移給勞動者和自然環境,瘋狂地撈一把后就“跑路”,這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留下了極其嚴重的后遺症。

簡政放權、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無論對於我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還是對於關系到億萬民眾的就業增長,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沖破現有經濟和利益格局的阻撓,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平台以及廉潔高效的政府服務。

(責編:常雪梅、朱書緣)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