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把握發展我國養老服務的著力點
施巍巍
2013年05月1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隨,老年群體的擴大和壽命的提高將使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加。隨著人口流動規模擴大、家庭規模縮小,空巢家庭、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非正式養老支持體系日益削弱。尤其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出現了“未富先老”問題,應對老齡化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龐大的老年群體急劇增長的服務需求及其有限的消費能力,使發展養老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面對我國養老服務的巨大壓力與挑戰,努力解決好養老服務問題,事關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解決好養老服務問題,應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從實際出發,提高對養老服務的認識。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國情下,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越突出,發展養老服務就越不能等、不能靠,否則,問題累積起來,解決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應在思想認識上走出財富積累不足無法解決養老服務問題和養老服務消耗社會財富、影響經濟發展的誤區,認識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養老服務業具有低成本優勢,而且發展養老服務業有利於增加就業、擴大消費、增加收入,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有利於迅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養老服務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以政策為杠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發展養老服務,需要大量的財力和人力、物力支持,需要政府、家庭、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政府應加大養老服務公共投入力度,並通過發揮政策的引導、規范和杠杆功能,吸引各方力量參與,形成社會養老服務合力。疏通社會資金流入渠道,引進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採取政策補貼、政府購買服務以及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公私聯營等方式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創辦養老服務機構,使有限的公共投入帶來大資金、小補貼帶來大效益。同時,增強政府的執行力,保証各項政策的落實,適時將養老服務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元,承載著社會變遷帶來的深刻影響,承受著老年人社會角色轉換帶來的壓力,在保証社會穩定和諧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居家養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簡便靈活等特點,是最優質的養老資源和最可靠的養老方式。在堅持居家養老的同時,加強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服務於老年人生活起居、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的服務體系,使老年人無論在家裡還是在養老機構都能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將社區打造成政府支持下的提升居家養老能力的組織者,使之成為推動養老由家庭走向社會的平台,成為聯結養老非正式支持體系和正式支持體系的結合部。

創造敬老愛老助老社會環境,讓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嚴。在城鎮化進程中,關注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和服務需求的提高,努力實現養老服務的規劃目標、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維護老年人的權益,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環境,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關心愛護老年人的積極性,使老年人切實感受到黨、政府和社會的關愛,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學者論學問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