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世紀的到來,出現了現代人的信息化生活和對文化消費的精神依賴。一方面是當代社會復雜地交織著多元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是當代文化消費也開始從意識形態的等級化轉向世俗消費的大眾化,從精英掌控轉向民眾選擇,使得地域的精神特質在這種文化需求的態勢中,不僅顯得重要,而且成為必需。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強調“實現中原夢,一定要弘揚中原人文精神”,既意味著要對中原人文精神的堅守,又表達了要用其文化的社會意義和特有功能來借勢,以彰顯其文化自覺和精神自信。
勤勞智慧勇敢的河南人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祖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中原文化蘊含中華民族的精神正統,是華夏文明的文脈正根,既包含原創的中原文化,又包括創新了的外來文化,是集古今華夏文化之精華的根源性文化。
就歷史基礎而言,中原文化在遺存上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積澱上以裴李崗、仰韶、龍山文化、唐宋文化為代表的文化祖根和多元文化都集中於此﹔種類上涉及禪宗、姓氏、聖賢、民俗以及鈞瓷石窟、版畫汴繡、詩詞文藝多個門類﹔精神上集中彰顯中國腹地人文精神和氣質特征的文化標識﹔地位上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至新中國歷史的縮影﹔作用上其儒、道、法、墨文化奠定著中華哲學的基石,黃帝建都新鄭成為大一統國家的發端,姓氏根親源頭構建了祖脈維系的網絡,精神理念創新影響著東亞各國文明﹔認同上開封是中國歷史上的七朝古都,洛陽是九朝皇城,安陽殷墟為文字故地,鄭州也是業內人士和社會認同的中國八大古都城市之一,能標志性地印証“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祖國人文歷史延革﹔功能上中原文化“天地之中”彰顯古今滄桑,使其作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主體功能區提供歷史與現代結合的大舞台。
就現代發展而論,中原文化精神在與時代進步和地域人文特征相結合的過程中,也較好地使自身人文的博大和精神的高尚得到時代的傳揚,並在不斷整合提升中推陳出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新時期“三平”精神樹立和提高了河南的影響。數屆全國性的道德模范、杰出青年、感動中國評獎中,中原兒女的代表不斷彰顯和印証著河南人的光鮮形象,異彩紛呈的河南文藝舞台正以時代的鮮活氣息顯現著文化繁榮上的“蝴蝶效應”。
弘揚中原人文精神是實現“中原夢”的必然要求
重視中原人文精神的傳揚,是實現“中原夢”的必然要求,是河南建設文化強省的客觀使然。現如今,在經濟全球化、信仰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和跨國越際相互依存更加緊密化的時代,中原人文精神正日益成為河南發展的內生驅動力。中原人純朴、厚德、博大和包容蘊含著向往美好的生存情懷,中原人堅韌、不屈、求索和勞作凝聚了追夢圓境的血脈特質。
首先,它會奠定當下中原人實現夢境的根基之力。中原文化的歷史積澱在華夏文明中有集中之感,它點線交織,文脈清晰,延革悠長,會讓世人相信失去了中原作為中華文化的正道、正統這個不可替代復制的“文化特區”,構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就沒有了正根、正宗的根基性和體系性,這樣的文化根源性,顯然對文化河南形象的樹立,對河南文化發展的促進,對河南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及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會效應極大。
其次,它會提高中原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中原地區的文化稟賦、精神特質會有效凝聚特有的文化認同,整合價值訴求,構建與社會經濟的文化同質性紐帶,這不僅有助於增強中原人的同根認知,通連血脈,積聚親情,而且也有助於使中原人文精神賦予時代新意的文化塑造,為河南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再次,它會通過促進中原文化的發展繁榮而成為推動河南的發展之力。著力於中原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創新,會有效集中和整合其文化資源和功能,產生文化集聚效應和精神示范性,彰顯文化引領和帶動作用的自強自覺,促進文化與經濟交融,使文化的經濟性與經濟的文化性在雙向互動中有機結合,實現中原人文精神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貢獻率,使河南整體性文化功能得以提高,文化服務明顯改善,文化助推發展的力量更加強勁,同時也能為形成文化河南積累現實條件,促進河南人文氛圍改善,文明修養提升,文化軟環境得到全面改觀。
把中原人文精神轉化為加快中原崛起的強大力量
“夢想”確立目標,它賦予人的奮斗以生存、發展、快樂、幸福的意義。中原夢的實現,其要義之魂就是要有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和堅守。堅守中原人文精神,要從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質出發,挖掘其人文精神存在的核心問題,使之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其特殊作用。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質,總體講具有華夏文明的根源性,文化人脈的神聖性,古今連通的傳承性和底蘊深厚的豐富性。這些特質中,最能彰顯對現代社會發展意義的:一是以人性為本的人道精神,二是以理性為根的科學精神,三是以超越為魂的信仰精神,把三者概括起來,可稱道為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天下大同的生活追求,尊道貴德的人性修煉,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剛健有為的人生志向,堅忍不拔的人格氣質。實現中原夢,就是要使這些特質轉化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不斷提高對中原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增強其自豪感、責任感和榮譽感。認知是文化守望的前提,認同是精神堅守的根基。認知水平越高,越能在夢想中呈現建設藍圖,激發創新勇氣,凝聚發展共識。它是推動發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文化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實際作為。對自己的文化認知度高,就會有效增強行為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就會在較高的精神境界上分辨是非、善惡、美丑,提升判斷力,幫助自己作出符合實踐規律和道德要求的明智選擇,並將這種選擇向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方向轉換,促成夢想實現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強化對中原文化知識的熏陶和素質的培養,特別是提升對領導干部文化自覺的意識煉就和觀念培養,建設一支有涵養、有境界、懂文化的“儒官”隊伍,定能樹立干部形象,提升河南形象,把中原文化的精神積累轉化為加快崛起的強大力量。
其次,要不斷提高明理通道,以文論道的能力。中原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科學精神,弘揚它就要在當下的實際工作中善於運用之,使精神實踐化、行為科學化。明理通道,簡單說就是明白事理,它既是精深宏闊理論的組成部分,也是達理行踐的行動方式和行為意蘊。在治國理政的各項事業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事理,懂道講理、以文載道、以道通神、以神促行,是中原人文的精神要義,題中之義。對我黨來說,它是建設學習型政黨,推動理論創新,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得到人民擁護的基本條件﹔對個人、特別是干部來講,它是理解科學理論,樹立核心價值觀念,加強道德修養,培養守信踐諾習慣,實現全面發展的必要素質﹔對社會而言,它也是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形成共同價值目標、相同理想追求和統一精神紐帶的人文基礎。因此,明理通道的素質培育,就是要在實際中不斷提高以文論道的工作能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言傳身教,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行中載道。而這些對黨員領導干部尤為重要。
再次,要不斷提高創業求索的精神意志。堅守信仰,超越自我,對事業報有信念,對未來充滿信心,是中原文化的主旨內涵之一,而這其中的要義就在於精神意志的錘煉。古今傳揚的愚公移山精神,當代弘揚的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和新時期的“三平精神”,真可謂用意志鑄就了中原民族精神與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結合。精神意志是人們在履行實踐義務和實際工作中,克服困難,排除障礙,進行行為抉擇的主觀努力和堅持精神。它能有效根據人們對某項事業的認知狀況和行為能力,果斷地確立其行動方向和方式,並且自覺地排除來自內外的各種干擾,使人們為實現其既定目標而長時間地進行不懈努力。對領導干部來講,如果缺乏長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修煉,沒有必備的完成工作的責任和任務那種堅忍不拔、持之以恆、持續作為的狀態,就不能凝神聚力、提振士氣、激發熱情、鼓舞干勁,其行為認知再好,實踐能力再優,恐也難以轉化為有效的行動,更不能或很難形成並保持其高尚的人文情懷。領導干部能否勇於拓展新路、先誠先行,能否敢於秉持正義、道德等身,能否善於排除干擾、一身正氣,都與是否有良好的精神意志息息相關。因此,鍛煉、培育、倡揚、堅守中原人特有的精神意志,並不斷賦予其時代意義,是實現中原夢想的必然要求,它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適宜的人文環境,推動河南又好又快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於是,中原人文精神的高揚,社會主導價值觀的確立,笑迎多元價值與文化模式的挑戰,尤其是確立以尊重人性的人道主義,以弘揚科學的理性主義,以堅守中原情懷為特質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實信仰,便成為河南振興進程中文化發展的首當要義。
(作者:河南省委黨校哲學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