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關於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式轉變的幾點思考
徐海榮
2013年05月12日09:4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筆者認為,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主題主線的時代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要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科學發展,也需要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發展理念上,實現從“重數量”向“重質量”的轉變。轉變發展方式,最緊要的就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推出了一批學術價值厚重、社會影響廣泛的優秀成果,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應清醒地看到,重視數量增長、忽視質量提高的問題仍較為普遍,還有一些低水平重復研究甚至照搬照抄的現象,缺少有分量的成果,尤其缺乏在全球有影響的精品力作。必須強化“質量就是生命”的意識,努力克服質量不高、創新不足、競爭力不強等主要問題,以質量提升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發展。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導向引領作用,這是提高質量的根本前提。要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中國實際,推動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創新,這是提高質量的內在動力。要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在“引進來”的基礎上,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成果“走出去”互動交流,推出更多代表國家水准、具有世界影響的優秀成果,這是提高質量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哲學社會科學質量提升工作機制,引導資金、人才向質量高、影響大的項目流動,這是提高質量的有力保障。

在評價方式上,實現從“重成果”到“重效果”的轉變。“加快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新要求。隻有通過成果轉化,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才能得以體現和發揮。但是,現在還存在重理論研究成果輕實踐應用效果的現象:研究者轉化應用成果意識淡薄,管理部門轉化應用成果服務不力,決策層吸納應用成果渠道不暢,致使許多研究成果束之高閣。因此,在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同時,必須重視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要在選題評價上強化問題導向,增強課題設計的應用性、針對性,盡可能與時代精神合拍、與實際情況對路、與黨政工作銜接,把學術追求與發展要求、社會需求有機統一起來。要在過程評價上強化實踐導向,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走轉改”,深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開展調查研究,置身於改革開放火熱現實中剖析典型案例,扎根在人民群眾實際生活中挖掘鮮活素材,真正把研究的關注點聚焦到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上來。要在成果評價上強化效益導向,建立健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激勵和競爭機制,搭建成果轉化平台,加強政府、企業、社會與研究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把成果推向市場,使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接受檢驗。

在宣傳普及上,實現從“重發布”向“重接受”的轉變。“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便會產生巨大力量。”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加強大眾宣傳、做好普及工作。當前,伴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大眾傳播的手段、格局、生態和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習慣、渠道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以灌輸為主、“我寫你看”、“我說你聽”的精英布道式傳播已難以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大眾的遠離,導致了哲學社會科學圈內周轉、體內循環、自說自話的傳播困局。為此,哲學社會科學的宣傳普及要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話語體系、媒介傳播格局、受眾參與模式。要在分眾傳播上下功夫,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和習慣,切實改進文風,加強內容生產,培育適應各種受眾的多種宣傳手段、普及渠道即大眾化方式,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傳播影響力。要在立體傳播上下功夫,根據當前大眾碎閱讀、輕閱讀、淺閱讀趨勢,建立完善以受眾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現代傳播體系,抓好報刊、廣播、電視、圖書等傳統的社科傳播陣地建設和以互聯網為重點的新興媒體社科傳播載體建設,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渠道,對重要思想產品、重大理論成果進行全方位、多波次、寬領域推介傳播。要在互動傳播上下功夫,搭建思想理論交流網絡及社會平台,不斷推進學術民主,實現與大眾的平等對話、互動交流,更好地發揮社科理論釋疑解惑、明理導向、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

在隊伍建設上,實現從“重個體”向“重團體”的轉變。“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復雜多樣,綜合性課題特別是跨學科的綜合性課題越來越多,需要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協作攻關。但目前,我們對專家或拔尖人才從個體上關注較多,對隊伍整體建設、科研團隊建設重視不夠,導致社科隊伍整體優勢未能有效發揮。因此,必須在培育優秀個體的同時,更加重視團隊力量建設。要加強基層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對社科的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力度,不斷提高其基本素質,夯實社科基礎力量,打造社科人才梯隊,以利於培養造就哲學社會科學更多的專家、大家。要加強重點團隊建設,以項目為紐帶,採取學術帶頭人召集、有關社科組織協調等方式組建研究團隊,注重保持團隊的穩定性、靈活性、和諧性,使骨干成員相對固定、團隊成員能進能出、每個成員優勢互補,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調動,形成富有戰斗力的攻堅團隊。要加強分類指導,合理調配科研力量,把一些周期較長、綜合性較強的重點難點課題交付給科研團隊,對一些適宜於個體研究的項目則發揮好拔尖人才的領軍作用,避免“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避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

在管理體制上,實現從“重歸口”向“重統籌”的轉變。拳頭隻有攥緊了才會更有力量。當前,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多而分散,比如高校、黨校、社科院、社科聯及部分黨政部門,還有一些社會科研機構。這些機構和部門相對獨立、各自為戰,彼此之間往往既缺乏橫向有機聯系、更缺乏縱向深度合作,表現出一方面職能重疊、工作重復等資源浪費的問題,另一方面職能錯位、工作缺位等放任自流的現象。對此,必須化零為整,打破“條條”與“塊塊”的限制,變歸口管理為統籌管理。要建立協調機構,在國家、省區市等各個層面完善整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的管理體制,可由黨委政府有關領導挂帥成立社科工作領導小組,將辦事機構設在黨委宣傳部,統籌協調社科工作,統一管理社科組織。要優化協調機制,進一步厘清黨委宣傳部、高校、黨校、社科院、社科聯及有關政府部門、民辦研究機構應承擔的職能關系,形成黨委宣傳部牽頭抓總、各社科單位協作配合、基層組織和研究者具體落實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協調力度,制定統一規劃,明確社科研究總體目標、重點任務,為各類社科組織提供指導意見﹔統一制定社科工作人員管理辦法,對專家學者和行政人員實施分類管理,使之各司其職、各盡其才。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