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追求大學的理想境界
薛進文
2013年05月07日09:4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個人小傳

薛進文,男,1956年2月生,山西大同人。1982年1月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1989年至199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進修,2002年擔任南開大學黨委書記。現任南開大學黨委書記、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側重於教育思想和理論、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一所好的大學應當是什麼樣的?對高教工作者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既容易又困難。易答,是因為每個人心中想必都有承載自我定見的大學圖景﹔難解,是因為具體的理想與描繪總是見仁見智、千差萬別。但我以為,必定有一些公認的、普遍的內涵境界,是值得共同深思和追求的。

好的大學,首先是底蘊厚重的文化殿堂。它堪稱人類文明積澱的薈萃之地,擁有最濃郁的文化氛圍與人文氣息,活躍著社會上最具書卷氣和最富文化味的人,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無不浸潤著文化、蘊含著故事、囊括著知識,古今文化典籍、中外文化問題都在這裡得到關注、研究和闡釋。大學藉此與人類文化發展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和互動,也因此成為積聚知識、儲存知識、傳承文明、延續文明的“有文化”的地方。

好的大學,也是迸發創新火花的思想熔爐。因為文化的傳承總是與思想的活躍和解放息息相關,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新理論新觀點,往往在大學裡發端和張揚,進而在融匯交流、爭鳴碰撞中催生新的思想火花。這決定了大學不是墨守成規的地方,而是開放、敏銳、勇於突破窠臼、敢於創新超越的場所。正是因此,我們看到所有優秀的大學都閃耀著創新的火花、集聚著思想的光芒,總能以敢為人先、引領潮流的姿態,孕育出造福人類、庇佑社會、體現真善美的思想和理論。

好的大學,還是科學研究的高地。在這裡,優秀的科學家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出發,自由、主動和實事求是地對科學前沿命題進行孜孜不倦的鑽研和持之以恆的實驗。這種研究探索,充滿了熱情、生機和活力,洋溢著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朝氣和才氣,並遵循著基本的科學規律和共同的學術道德。這種研究探索,不是為了發表論文、滿足考核,不是為了安身立命、爭名逐利,而是不斷發現創造真正有意義的科學成果,解決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需求和前沿問題,服務於人類福祉、社會進步。

好的大學,更是培養優秀公民的搖籃。在文化知識、思想光芒和科學精神的熔鑄引領下,有理想、有抱負、對知識充滿渴求的青年人在大學校園裡學到的絕不僅僅是術業專攻,更是要經受人格的熏陶、淬煉,成為有文化修養、有能力專長、有人文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成為社會的中堅、民族的脊梁。就像愛國教育家、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先生講的那樣,大學並非“課讀而已”,而是要“教之為人”“以教育人材為目的”。我想這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具根本性的大學使命。

好的大學,又是最講民主的地方。如果沒有寬鬆平等的民主氛圍,就沒有無拘無束的學術環境,也就難以在大學裡自由地思考、探索、學習和研究。因此,大學師生最民主,大學精神最自由,大學氛圍最包容,到處充滿著民主之風、自由之氣、包容之度,不抹殺個性,不迷信權威。但這並不意味隨之而來的混沌無序和多元蕪雜,因為好的大學又是最講規則的地方。大學校園裡的一切運行都有章法、規則和程序,教有教的方法,學有學的秩序,行政和事務人員有辦事的制度,食堂的師傅有炒菜的規矩,全體師生員工都以自覺遵守規則為榮,都以自覺尊重教育規律、學術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榮。這既是講規則的體現,某種意義上又是講民主的反映。

好的大學,也許還是最“單純”的地方。它不隨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油滑媚俗,就是矢志不渝地辦教育、培養學生、傳承文化、研究學問……與這些無關的或是關系不大的其他社會事務,都盡量從大學剝離出去,教師職員能心無旁騖地思考鑽研、教書育人,青年學生能聚精會神地致力學習、成長成才。在如此“單純”、相對“簡單”的環境中不斷漸進和積累,創造出一流的辦學業績和領先的教育成果,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沉潛務實、淳朴持正,不受浮躁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困擾,不為社會瑣事、蠅頭小利奔忙,始終保守自己的獨立性、穩定性和精神品格,正是大學的理想境界和力量所在。

南開大學建校已有94年,南開師生“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一直在往前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向自己心目中理想大學的境界不斷邁近,正如張伯苓先生所言:“石頭愈滾愈圓,路也愈走愈寬。”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