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瞭望:國務院如何“職能加強”
龍在宇
2013年05月07日12:19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關於政府職能轉變明確了四大重點。即在推進職能轉移、職能下放、職能整合之外,還要求推進“職能加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重點是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項目。

  會議指出,這是深化改革、加快職能轉變的重要一步,必須精心組織實施,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及時公布,接受各方監督。對取消審批的事項,要相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下一步,各部門要加大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工作力度,加快進度,科學評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各級政府要適應職能轉變新要求,把該放的事堅決放開,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以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關於政府職能轉變明確了四大重點。即在推進職能轉移、職能下放、職能整合之外,還要求推進“職能加強”。面對日益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在職能轉移、下放、整合之后,國務院各部門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事項上來,謀大局、抓大事。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要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宏觀不夠的問題,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責權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集中精力當好裁判員”

  “現在有很多人在談論政府職能下放或是轉移,這的確是問題的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一些本該加強的職能也應得到加強。”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保江告訴本刊記者,目前政府在微觀管理層面的確有“越位”的問題,但在宏觀管理層面也存在“缺位”的問題。尤其在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上,因為相關職能還沒有實現有效集中,結果是各個部門“各管一攤”。而各個部門也並非“無縫銜接”,導致有些屬於宏觀管理的重大事項成為管理盲區。

  “比如地方政府債務、食品安全等問題,近年來日益引發關注。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國務院的管理職能分散,相關部門都在管,但沒有具體的責任,且各自的目標也不盡相同”,韓保江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認為,市場、企業乃至社會組織,都無法代替政府的作用。比如構建養老體系、醫保體系,以及完善城鄉公共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職能,都是政府必須承擔起來的事情。過去幾年,盡管政府在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依然有可提升空間。

  他舉例說,長期以來,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政策,都是中央確定原則框架,地方制定實施標准。這種做法雖然有較大的靈活性,但難免造成服務水平失衡。

  “從全國看,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在這些方面,中央政府就應當加強職能”。宋曉梧說。

  韓保江認為,通過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央政府應該從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方面。“如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精力有限反而會一事無成。不當運動員了,就可以集中精力當好裁判員。”

  這次機構改革還明確提出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對此,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認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無疑是改革的大方向。但職能下放與職能加強並不矛盾,那些具有個性的問題,當然要通過職能下放讓地方有更大施展空間。而帶有共性、關乎全局的問題,則應通過職能加強做到步調統一,切實維護黨中央、國務院的權威。“無論是職能下放還是職能加強,目的都是構建一種新型的央地關系,杜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狀況”。

  “抓大事、管宏觀”

  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業已形成共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哪些宏觀管理職能有待加強,抓大事管宏觀當中又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國務院部門應當從以下方面加強宏觀管理職能。首先是強化發展規劃制訂、經濟發展趨勢研判、制度機制設計、全局性事項統籌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協調等職能。

  其次是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公平對待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最后是加強國務院各部門自身改革,大力推進本系統改革。對已明確的改革職責必須堅決履行,對已確定的改革任務必須堅決完成,對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必須堅決落實。

  “把這三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基本實現了抓大事、管宏觀的要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滿傳評價說。

  王滿傳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可能親力親為去處理好每一件事,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基本的服務與秩序,營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公平競爭的環境。這就要求政府通過強化制度機制設計、全局性事項統籌管理等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強化宏觀調控措施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進一步維護法制統一、政令暢通。

  “中國各地區發展情況千差萬別,政府也應當具備很強的統籌管理與協調能力,從而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王滿傳說。

  而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展,政府始終肩負著提供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的責任。“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借助社會組織、企業的力量,但政府的主體地位是其他任何機構無法取代的”。高小平認為,因此,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職能,隻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理應展現出的擔當。

  機構改革方案中關於推進職能加強的內容,也體現了打造服務型政府的改革方向。高小平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服務型政府應該放棄那些不該管的和管得過多的,集中力量管好該管的和沒管好的,為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

  改革目標已經明確,如何達成既定目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宋曉梧對本刊記者表示,實現政府職能的主要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

  “如今碰到有事情發生時,政府往往較多採用行政手段,久而久之甚至產生了依賴性。行政手段的優點是統一集中、迅速有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放棄。但隨著相關職能的進一步加強,政府也應該學會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宋曉梧說。

  “職能加強”需要界定清晰

  受訪專家認為,在推進職能加強的過程中,必須清晰界定哪些職能需要加強,哪些職能是需要轉移、下放或是整合的。任何一個機構,主觀上或許都希望自己的權力大一些。因此,要防止個別部門或機構打著“職能加強”的幌子,依然把那些本該轉移、下放、整合的職能牢牢握在手中。這方面,中央已經有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各部門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建議說,考慮到目前的時代背景,推進職能加強的過程中,政府應把工作著力點放在擴大就業、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等方面。所有這些工作,都具有某種傾斜性特征,即對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后區域的救助、保護和扶持。因此,不能指望哪一個地區或部門單獨完成,必須做到全國一盤棋。

  竹立家認為,政府應清晰界定自身的角色定位,政府應是“安排者”而不是“生產者”。提供公共服務當然是政府的分內職責,但所有公共服務不可能由政府全部生產。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為“安排者”決定公共服務做到什麼程度或水平,怎樣付費等問題。至於生產過程,則完全可以通過合同外包、政府補助、特許經營等形式,由企業組織或社會組織來完成。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把本應是政府分內職責的公共服務推向市場,而是說在政府承擔‘安排者’責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務生產過程的市場化,通過多元生產者間的競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竹立家說。□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龍在宇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