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郭紅鬆繪
思想文化陣地是國家的核心陣地,事關黨、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丟失,就會丟了老本,政亡人息。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仗,由此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有一場戰役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交戰雙方實力懸殊,戰況慘烈,而結果卻出人意料,讓眾多中外軍事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麼,導致這場戰役如此結局?我以為,曾經親自指揮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將軍所說的一句話,回答了這一問題:“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正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賦予的超人勇氣和鋼鐵意志,使得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了戰爭奇跡。
當今時代是社會大變革、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空前激烈。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滲透攻擊無孔不入、步步緊逼。他們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攻擊詆毀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鼓吹所謂的“軍隊非黨化”、“軍隊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妄圖改變我軍的性質宗旨,對我意識形態核心陣地構成嚴重威脅。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又異常殘酷的持久戰,如何堅守意識形態陣地、贏得斗爭勝利,聯想當年我軍堅守上甘嶺,可以得到許多有益啟示。
上甘嶺戰役中,敵我在方圓僅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投入兵力10萬多人、激烈鏖戰43天,雙方反復爭奪陣地59次,我軍共打退敵人900多次沖鋒,演繹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上甘嶺戰役開始主要是爭奪表面陣地,戰役發展到后來,坑道成為主要戰場,雙方為奪取坑道控制權,不惜投入重兵。雖然我軍在人員、裝備上處於劣勢,但由於先期構筑了堅固完善的坑道工事,並通過頑強堅守始終掌握著坑道斗爭的主動權,成為最終奪取整個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
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現直接以意識形態劃界的手法進行滲透攻擊,意圖過於明顯,再按原來的套路搞“和平演變”很難奏效。於是改變策略,變“直接攻擊”為“文化軟著陸”,通過文化傳播與我爭奪思想文化陣地。他們利用宣傳媒體鼓吹西方文化思想﹔利用非政府組織,以公益、慈善、援助的面貌出現,每年邀請所謂的“明日之星”免費去美國參觀訪問、進修和學習﹔政府出資贊助學者到中國巡回講學,傳播美式文明、宣傳美國文化,推銷西方文化理念。資料顯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既不是其高新技術產品,也不是軍火,而是流行文化,其每年出口額達6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航空航天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西方進行文化滲透的手法非常高明,有著很強的欺騙性、隱蔽性。這種“文化殖民”如同“溫水煮青蛙”,很容易使青年一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抵抗意志。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上甘嶺戰役,我們的一些陣地已經被蠶食,還有部分陣地搖擺不定,稍有不慎就會被敵佔領。在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中,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守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同時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對外文化宣傳和文化產品出口,在文化交流交鋒中展示文化實力,爭奪文化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