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我的中國夢:請不要強迫我“成功”
黃子健
2013年04月24日08: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因賣豬肉而出名的北大畢業生陸步軒,最近在北大講台上哽咽著說出這句話。這位當年的“北大才子”,因為賣豬肉而一鳴驚人,當過公務員也出過書,卻依然覺得自己實在是“混得不好”。而武漢的大學生呼維彬自大二起,每天給學生寢室送桶裝水,公司淨賺逾百萬,他也從受人白眼到受人青眼。盡管學業亮“紅燈”,無法按時畢業,呼維彬說他覺得值。

對比兩人的反應,實在讓人不勝感慨。陸步軒所說的這句話,可能代表了社會上很多人的看法:無論是哪所大學畢業,大學生去賣豬肉總讓人覺得不光彩,不符合世俗定義的“成功”。試想一下,若呼維彬的公司沒有盈利,其他人很可能把他當作一個“不務正業”的另類,他自己未必有現在這份自信。

諸如此類,反映出的是社會價值評價體系的單一和僵化。說到底,“不以世俗成敗論英雄”對目前中國社會的多數人而言,依然是句標榜胸懷的空話,一旦涉及實際問題,評判成功與否的標准,依然是錢、權和地位。而社會評價是個人自我評價的重要指標,單一的社會評價標准,無疑會影響到個人的行為選擇,這就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成為“成功”論的逼迫對象。陸步軒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壓力,才會說出那樣的話。實際上,他憑借自己的雙手、靠勞動養活自己,又何愧之有呢?

這種單一和僵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造成了社會上的金錢崇拜和權力追逐,也滲透到教育體系之中,消耗了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更加穩妥、更容易“成功”的方式,不敢去嘗試“其他的路”。就像我自己,根本不敢說到底有多少勇氣去與眾不同。和我一樣的大學生們,即使偶爾有兩三個勇敢的“呼維彬”,最終也難逃世俗眼光的評判:“成功”了則是“不走尋常路”的第一人,被人追捧﹔“失敗”了,則無人關注,自認倒霉。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鼓勵自由的選擇、鼓勵多元的價值和成功標准,鼓勵創造和嘗試精神,因為這些,才是社會發展、進步源源不絕的原動力。對於年輕人而言,尤其應該如此,他們該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被穩定的工作、高薪、房子等世俗的標准壓垮。

對我而言,我所希望的“中國夢”,就是在一個價值評價多元、開放、自由的社會,做我想要做的事,不會被逼迫著按世俗的標准去追逐“成功”,可以做些看起來不那麼現實的事,不必在年輕時就擔心一旦“失敗”會如何,不必怕自己“另類”的夢想被嘲笑。甚至,這個社會會鼓勵我、支持我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創造我想創造的價值。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