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蘆山震區搜救了36小時后,壹基金救援聯盟四川響應中心主任陳凱決定帶領同事撤了:‘我們在這裡已經沒有價值。’”“沒有價值”,恰恰反映了價值,因為這証實了地震發生36小時內,諸多救援群體的工作效率。不僅讓人感到欣慰,同時也啟人深思,面對災難,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救援?
蘆山地震發生后,眾多千裡之外的民眾心系災區,人們如飢似渴地通過網絡尋找最新的信息。為多搶救出一條生命而欣喜,從面對鏡頭含笑的小女孩那裡汲取力量,也為災區生命通道被堵塞而著急,甚至為紅十字會一天內收獲無數個“滾”引爆口水戰。災難除了摧毀,還催生出更強大的力量,眾多情節在社會裡不斷地發生、撞擊。我們這些身處平安之地的人們,在安享豐富物質與災區滿目瘡痍的對比中,在平安與劫難的對比中,愈發容易迸發出悲天憫人的沖動和施救的熱情。
但,人們的熱情導致的無序,使得地震災區的生命通道被堵,嚴重影響救災效率,確實是此次救災過程中最令人窩心的事。重災區車流量劇增,成為除落石外影響震后救援效率的一大因素。“愛心”私家車大堵路,面對災難,我們缺少的不是愛心,而是用心。因為救援,不僅要有愛心,更要尊重救災的規律與秩序,災區群眾更需要有理性的脈脈溫情。
此次蘆山地震的應急救援非常迅速,但在災害評估方面仍然不夠,尤其是對民間組織救援的指導不足。比如有報道反映“蘆山的水,多得都可以洗澡了,但下面有的鄉、村,還是送不過去。”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在救災中發揮的作用往往就被堵在了“最后一公裡”,災區群眾的需求和救援隊伍之間的信息也缺乏有效溝通。
面對災難,不怕危險與辛苦,渴望貢獻一己之力,這種勇氣與情懷令人動容。但在災難發生后,在需要科學、理性的救災中,我們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把如同火山般噴涌的熱忱留在胸中,在理性的思辨中行動,這是災難給我們的教育和啟示。(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 趙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