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整體改革,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
我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是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展開的。盡管這項改革還沒有完成,但現在僅僅著眼於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遠遠不夠了。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的建設,實際上就是在超越經濟建設和市場經濟體制。如果用一個概念來概括,“五位一體”的建設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的建設。
公共治理,或說國家治理,本意就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下一步改革,就應當是整體的改革,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頂層設計”的內涵不在“設計”而在“頂層”,即以系統思維、從整體出發來協同推動改革。如何推進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我的看法初步歸納為:以城鎮化為基點,以財稅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
當前建設公共治理體制的基點:城鎮化
人口的城鎮化、家庭的城鎮化,也就是現在講的農民變市民這個過程,不只是經濟過程,更是社會要素重新組織的社會過程。進一步說,是公共化過程,是分散、個體化的農耕文明向集中、公共化的城市文明過渡的過程。要使這個過程順暢、順利,需要解構以城鄉分治為基礎的傳統公共治理方式,重構適合城市文明的新的公共治理方式。
這涉及一系列體制改革,不只是戶籍變更,還需要巨額財力支撐。這涉及財稅問題,涉及產業支撐問題,也涉及這部分人就業能力問題。從城鎮化這個角度看,作為一個基點,所輻射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包括民主參與、文化調適、生態文明、社會理性等方方面面屬於公共治理的內容。所以,從現階段國情來看,以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為方向的新時期改革,應以城鎮化為基點。
改革公共治理體制的突破口:財稅體制
對財稅的認識,我覺得要把它當成公共治理的基本制度。它涉及公共資源配置的規則問題,關乎民眾利益,既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也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展開來談。
第一,財政溝通。財政溝通應當是一個制度,是政府和百姓之間互動的一個制度。雖然參與式預算、聽証會、與人大代表座談等也是財政溝通的一些形式,但缺乏完整的制度安排。沒有足夠有效的溝通,財政透明度再高,其成效也是有限的。同樣的數據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論?因為理解不一樣。要減少老百姓與政府在利益問題上的誤解,就需要有效的財政溝通。第二,公共產權的改革。公有制為主體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那麼,這個公有制在財政上應該有所體現。我們的財政收入裡主要是稅,規模巨大的公共產權的收益到哪兒去了?公共資源收益怎麼共享?這個問題沒有破題。例如自然資源,包括礦產、土地、森林、水體、灘涂等,這些資源的收益應當通過財政讓百姓共享。但在“國家所有,分級管理”的原則下,變成了部門所有、分級所有,百姓難以享受公共的自然資源收益,更不要說其他的國有資產了。第三,國家預算。現在的預算是政府管錢的工具,而不是約束政府的工具。專項轉移支付各個部門都想多要,就是因為預算起不到約束政府部門的作用,無法把各個部門手裡的錢變成一種面向人民的“責任”。所以現在的預算改革,就是要把預算的本來面目給恢復了。第四,財政體制。在財政體制改革問題上,簡單地把財政聯邦主義的思路拿過來,想分級吃飯,分家自治,這是不現實的,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約束各個部門,避免各個部門自行其是、政出多門。當前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應當是建立符合國情的轄區財政責任機制,而不是分級自治的財政聯邦主義體制。第五,結構性減稅。結構性減稅現在全面推進,今年“兩會”以后,應該會有很大進展。小微企業的減稅應是重點,城鎮化離不開小微企業。大幅度減輕小微企業稅負,鼓勵自主創業、就業,創業積極性高了,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就有了基礎。光搞大型的“鐵公基”來提供城鎮化的產業支撐、解決就業,是不現實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走向共同富裕,在多元互動條件下,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是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夠了,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公共治理體制,而后者是比前者更艱巨、更復雜的任務。
當前建設公共治理的重點:法治
公共治理涉及很多問題,當下最重要的是法治。有了法治,才有穩定、公平正義可言。
建立法治經濟,這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方向。市場化改革,就是向市場放權,強化市場的自組織能力,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建立法治社會,這是改革社會體制應遵循的基本方向。社會改革,就是向社會放權,強化社會的自組織能力,讓社會去配置社會資源。但現在更多的是從社會管控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建立法治政府,這是政府改革的方向。這就要求用法治的思維來推進政府改革,用規則約束政府行為。規則意識,應首先在政府中樹立起來。政府有了規則意識,就會帶動全社會。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公共部門內部缺乏規則意識。
如果有了法治經濟、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我覺得社會主義公共治理體制也就差不多到位了。先把這些現實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再往前走就有了后勁。按照中國國情踏踏實實走下去,就會走出一條“中國道路”,那將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作者為財政部財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