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實現“中國夢”需要把“宏大述事”與個人生活結合起來
范文
2013年04月19日11:0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習近平同志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論述,為全國人民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有關論述的過程中,需要把“民族的夢”和“每個中國人的夢”結合起來,把民族復興的“宏大述事”與關注民生的“個人生活”結合起來,把國家夢植根於國民個人的生活之中,進一步推進和加強社會建設。

一、從近代以來世界上大國崛起的歷史看,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關注國民個人生活往往構成國家夢的基礎內容之一。國家夢,反映著一個國家發展的主導理想和價值追求,構成了國家崛起的精神動力。自近代以來,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曾出現“美國夢”、“俄國夢”和“英國夢”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夢”。1931年,當時美國正處在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大蕭條的時刻,亞當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美國夢”:“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羅斯福的 “新政”強調“復興 (Recovery)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制定的有關社會保障等一些公共政策就與“美國夢”密切相關。應該看到,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擴展,生產力有了迅速提高,經濟有了快速發展。但市場經濟並不是萬能的,在西方國家,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貧富懸殊嚴重、勞資矛盾激化,失業率上升、社會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西方國家政府在在社會壓力之下,逐步採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社會政策,例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有的國家甚至提出建設“福利國家”。這些社會政策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眾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社會秩序從總體上呈現相對穩定狀態。然而,直到現在,也很難說西方國家徹底解決了社會建設問題,即使拿經濟最富裕的美國來說,近年也曾出現過抗議性的“佔領華爾街”的運動,這與社會建設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是有關系的。從一些大國夢實現的歷程可以看出,國家夢的實現需要與國民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銜接,一個國家在實現國家夢的過程中,不僅要推進經濟建設,而且要重視社會建設關注民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防止出現貧富懸殊,公共服務缺乏,社會保障缺失等社會問題。重視國民的民生需要,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需要通過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來保障每個人尤其是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在社會管理中要建立合理的社會流動機制,給每一個公民均等的機會,使其隻要努力奮斗,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加強社會建設,關注個人生活,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進程所提出的要求。習近平同志講:“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的實質內涵是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中國夢一方面表現為“兩個百年”的“宏大述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另一方面體現為個人夢,與個人生活相聯系,例如“住房夢”、“收入夢”、“健康夢”和“養老夢”等等,不少內容與社會建設相聯系。社會建設包括教育事業、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到每位公民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社會建設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進步:例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所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一些成效,社會從總體上看保持了和諧穩定等。但是,面對新時期新任務,在社會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等。這就需要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在當前與今后一段時間,改變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滿足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個人夢。

三、實現中國夢,需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會建設,既要關注社會主要群體的生活狀況,也要關注處於社會邊緣的一些個人例如貧困、殘疾等弱勢人群的生活狀況。習近平同志有關“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的講話,闡明了中國夢的核心價值。中國夢的承載主體是人。要加強社會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則,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重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每個人的夢想盡管表現形式是主觀的,但反映的許多內容卻是客觀的。在社會轉型時期,尤其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需要,關注下底層人民群眾的呼聲。對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要給予更多關注,用人性化的溫馨言辭來溫暖人心,給弱勢群體構建希望的精神家園,給以人文關懷及社會救助。

四、實現中國夢,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固然需要重視“維穩”即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但更需要重視通過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給每一個公民均等的機會,激發每個人的進取心和創造力,從而為把中國夢想轉化為現實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支持。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使每一個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 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要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與人道化水平,堅持群眾路線,推進公共事務的公共治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建立利益均衡和矛盾化解機制,正確處理社會轉型所出現的各種矛盾,維護社會良性秩序,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既有宏觀“宏大述事”的一面,又有微觀“個人生活”的一面,要在實踐中把二者緊緊結合起來,社會建設關注民生就是連接國家夢與個人夢的重要紐帶之一。隻有使中國夢真正積澱於國民心靈深處成為“民族潛意識”,並與國民個人生活緊密聯系,才能使中國夢獲得民意的廣泛支持,為其轉化為現實提供取之不竭的正能量及精神驅動力。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院刊室主任、教授)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