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拐點已經來臨,而人口紅利的逆轉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未來的潛在經濟增長,這是國家統計局公布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數據后大部分人的普遍觀點。2012年統計公報指出,至2012年末,我國15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人,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
那麼,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是不是值得我們擔憂呢?這牽扯到討論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即我們探討人口紅利對於經濟增長的意義究竟是為了繼續保持GDP數字上的經濟增長,還是為了經濟可持續增長涵義上的更深考慮。如果是為了前者,人口紅利消失確實值得擔憂。因為如果低成本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受到限制,由於資本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單純依靠不斷增加資本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子就不可持續。如果是為了后者,人口紅利消失拐點的出現就大可不必過於擔憂。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工業化進程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大量轉移,在為經濟增長提供勞動力“量”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的產業工人和一大批懂管理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即勞動力的“質”也有了突飛猛進。這是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經歷“人口紅利”轉變時所沒有的特殊優勢條件。試問一下,如果我們的產業適時轉型,並能提供有利於人口流動、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是不是還能迎來新一輪的“人口紅利”呢?因此可以說,中國第一次的數量型人口紅利消失並不可怕,基於經濟轉型和制度改革基礎上的新型人口紅利釋放才更具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