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他們的精神氣質從何而來?——探尋中青院人才培養的“秘訣”
2013年04月15日09: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近日,一則“中青學子見義智為勇救落水女”的微博在網絡中廣泛傳播,網友們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高興貴、楊妍君兩位同學在早春寒夜奮不顧身搭救並幫助輕生女子的壯舉而感動,也為這兩人接力施救的機智而欽佩。而在這兩個“英雄”大學生的嘴裡卻聽不到半句口號式的言語,他倆從冰冷的昆玉河中救出人后,把自己的衣服鞋子貢獻出來,並把被救人送回宿舍,陪派出所的同志回去錄完情況,自己悄悄地回到學校並未聲張,幾天后派出所給學校寄來情況通報,事情才被老師同學發到網上。

  他倆事后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只是恰好在現場,做了誰都會做的事情,遠沒有“舍生取義”來得悲壯和轟轟烈烈。他們還告訴記者,去年北京7·21大雨,12位在房山少年軍校參加社會實踐的校友,冒著生命危險保護300多名少年軍校學員撤離﹔前幾年,一個叫劉展術的師兄撿到9萬元巨款毫不動心、苦等失主,而他當時還在為籌集回家過年的路費犯難﹔有個姓陳的師兄在香山公園的湖裡也救過落水的游客﹔有位姓劉的師姐是學生會的副主席,自己悄悄地給一位小病孩兒捐了骨髓,團委老師追問她為什麼幾天沒在學生會露面,她才跟老師說了情況,並囑咐不要告訴系裡。按高興貴、楊妍君的話說,“這類事情發生在大學生身上很正常,發生在我們學校更是應該。”

  這些話不禁讓記者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中青院究竟是怎樣一所學校?為什麼它培養的學生有著一種共同的傳遞正能量的特質?

  走近這群學生,記者無時不被他們身上散發的獨特精神氣質所感染。這種精神氣質感受得到,卻難以精確描述,就連學校的師生都無法給出統一的答案。也許,我們能從學校育人的點滴細節中探尋一二。

  精英意識,家國情懷

  在中青院雅致的校園裡,有一塊書卷模樣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上書“青年人才成長的搖籃,社會精英培育的殿堂”。在黨委書記倪邦文看來,這既是學校的自我定位,也是國家賦予的使命,社會大眾寄予的期望。

  中青院是在中央團校的基礎上成立的,“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黨中央在批復同意建院時對學校的要求,歷屆團中央第一書記均兼任學校校長,特殊的性質和光榮的校史浸潤著后輩學子,學校又把“精英意識、家國情懷”融匯於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這使得那些本就胸懷抱負高分錄取到這所高校的青年更容易形成“家國天下”的角色認同。

  這種認同來自於潤物無聲的理想信念教育。多年來,學校形成了“以學生黨建為龍頭,以課堂教育為主陣地,以多彩活動為載體”的紅色教育格局。學校堅持把學生黨支部設在班級,本科生一年級有黨小組、二年級有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汶川地震后,刑法學研究生黨支部率先捐出2000元的特殊黨費,帶動其他同學踴躍捐款﹔每年兩會期間,各黨支部組織結合專業特色討論兩會熱點,把艱澀的理論學習變成生動的專業研討……在中青院,95%的學生都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超過一半的本科生被發展入黨,研究生入黨率近100%。

  這種認同來自於根植實踐的責任意識培養。學校與近百個校外單位合作共建了校外實踐基地,並從制度、資金等方面大力保障各種學生實踐活動。同學們每年都要參加社會調查、志願服務、送課下鄉、就業見習、扶貧支教、法律援助等形式各異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拿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來說,學校以招標的方式鼓勵學生申報實踐項目、組織實踐團隊、探尋社會問題。近3年來,共有93團隊、近千人次參加了該項活動,同學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省份,撰寫的調查報告有26篇在首都“挑戰杯”比賽中獲獎,兩篇在全國“挑戰杯”比賽中獲獎。學校連續五年獲得“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這種認同還來自於一屆屆校友的榜樣力量。中青院從1990年后才有本科畢業生,但已有一大批校友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1997屆校友沈健平現任學校團委書記,他認為,“中青院學生最大的特點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每次同學聚會,不管大家的社會角色如何,聊得最多的話題還是時事政治、國家民族。”

  腳踏實地,能吃苦肯干事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副總經理許高峰曾給予中青院的學生高度評價。他認為,中青院的學生具備非常鮮明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講政治,肯犧牲,具有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青院學生不僅有“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激情,更懂得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有學生認為,盡管自己的高考分數高於省重點線50分,但一進入大學,“很快就發現周圍的同學高考分數甚至比自己還高,都很優秀,自己根本就沒有驕傲的資本。”採訪中記者發現,中青院學生踏實的作風還有更多緣由。

  師長們的言傳身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中青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老師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培育學生也影響著學生。“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社工學院教師王冬梅離預產期隻有3天時,還挺著大肚子艱難地走上教學樓四層給同學們開會,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考研就業的壓力,她所帶的班級學生就業率達到98%。“北京市師德標兵”中文系教師朱玲生病住院期間,因牽挂正處於期末復習階段的學生,偷偷從醫院跑出來為大家輔導。她義務為本系學生進行考研輔導,15名學生中11人進入復試並順利被北大、北師大等名校錄取。此外,每有學生病困需要救助,校領導總是帶頭捐助,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校園大愛。

  校園活動的歷練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中青院有各種學生社團近60個,其中公益類和實踐類社團各佔三分之一。在中青院,班團干部沒有“終身制”,每年的大調整,當過的同學要“讓賢”。此外,研究生擔任本科班主任助理、大四學生擔任大一新生軍訓輔導員等制度安排,都讓學生學著做事、學會做事。

  此外,同學校友的鞭策也是中青學子腳踏實地的重要原因。2003年,中青院華偉成為全國第一個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大學生。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校友陳允廣,扎根內蒙古達茂旗10年,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四處奔走,家訪學生,募集捐款45萬元,幫助全旗300多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獲“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的校友陳昆作為一名記者,在2007年南方雪災、2008年汶川地震中赴一線艱苦採訪。校友李學文2010年畢業后,放棄事業單位的工作,到懷柔區當了一名村官,從開通村旅游博客到建立農家書屋,他被新華網評為“2011年度大學生村官十大創新人物”。“畢業后從基層踏踏實實干起”成為越來越多中青學子的選擇,近5年,每年有約10%的畢業生去基層、西部實現自己的夢想。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