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高層集體交班:幾代中共領導人的探索
石仲泉
2013年04月01日13:3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毛澤東對權力交班的殷殷思考和踐行錯位

  毛澤東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正式就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黨中央在1953年醞釀召開八大時,他還不到60歲,正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處於政治智慧和才干的顛峰,但已開始考慮權力交班問題。為了減輕繁重的日常工作,加強集體領導,毛澤東提出中央增設副主席或總書記,領導班子分為一線、二線,他退居二線。1956年召開八大時,他正式提出,“對於我們這樣的大黨大國,為了國家的安全、黨的安全,中央領導恐怕還是多幾個人好。搞四個副主席,再加個總書記,我這個‘防風林’就有幾道。”還說:“我是准備了的,到適當時候不當主席了,請求同志們委我一個名譽主席。”據此建議,八大黨章增加一條: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一人。這樣,八大對中國共產黨的權力交班已經有了相當好的頂層設計。

  1964年夏,毛澤東鑒於中蘇關系變化,又提出培養革命接班人問題。基本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左”的錯誤發展起來后,他對權力交班的考慮有了很大變化。“文化大革命”10年,接班人換了又換,最終沒能解決好權力交班問題。

  鄧小平的堅毅開拓和權力交班格局初顯端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論資歷、才干、智慧、經驗和威望,他都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最佳人選。全黨和全國人民也都這樣企盼,但已年屆75歲高齡的他執意不肯,從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決心舉薦年紀較輕的同志。他說:“靠我們這老一代解決不了長治久安問題,要找第三代,要找年輕人。”他盡管在發揮“核心”作用,但已在考慮權力交班問題。

  一是中央設立三個委員會,除中央委員會外,再設顧問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容納一批老同志。在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設立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82年十二大成立了第一屆中央顧問委員會,讓一大批原來在中央工作的老同志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發揮指導、監督和顧問作用。后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為常設機構,中央顧問委員會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實現中央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后不再保留。

  二是中央和地方設立顧問制度,作為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過渡辦法。黨的十二大成立了第一屆中央顧問委員會,鄧小平親任主任。

  三是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徹底解決領導職務終身制。由於十二大中央政治局人員平均年齡達到71歲,超過70歲的有6人,因此在1985年專門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批准一批老同志不再擔任中央三個委員會成員的請求,讓他們率先退休。1989年十三屆五中全會批准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請求,實現了他從領導崗位完全退下來的夙願。

  四是選拔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准。鄧小平要求大膽破格提拔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優秀干部進入領導班子,逐步做到中青年干部在各級領導崗位佔一定比重,希望中國有一天出現一大批三、四十歲的優秀政治家、經濟管理家、軍事家、外交家,以及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等。

  五是建立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機制,形成老中青干部的梯級結構進行傳幫帶,逐步實現中央領導干部年輕化。1985年全國黨代表會議,在一批老同志退休時增選了三位五十六、七的同志進入政治局,使其平均年齡降低3歲。十三大新當選的政治局成員平均年齡為64.4歲,十四大的政治局成員平均年齡為62歲,進入政治局的胡錦濤、溫家寶才50歲,基本上實現了鄧小平期望的中央領導層年輕化目標。

  六是精心選拔主要接班人,實現權力平穩交班。鄧小平在1979年指出:“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問題。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如他所說,雖然有兩個接班人沒有站住,但在當時,按工作的成就,按政治思想水平來說,也隻能作出那樣的選擇。后來江澤民同志上來后,鄧小平認為這是全黨做出的正確選擇,是合格的黨的總書記和軍委主席,對中央的工作是滿意的。

  七是強調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這是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隻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人民的命運需要有這樣一個領導集體。常委會要有意識地維護這個集體。要選得好、選得准,有些看得不准的,經過考驗之后會淘汰下去的。

  八是強調中央領導集體應當是一個堅持改革開放、堅決反對腐敗的集體。它的成員要胸襟寬闊、著眼大局。有了這樣的領導集體,什麼亂子出來都能擋得住。

  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和舉措,不僅對於這些年黨和國家的權力交班發生了決定性影響,而且對於形成中國權力交班模式具有奠基意義。

  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順利交接,模式呈現雛形

  江澤民、胡錦濤先后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期間,對於形成權力交班的中國模式採取了許多措施,將鄧小平的上述思想加以具體化,使之落實到位。比如強調講政治,將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常態化、制度化,基本上堅持每月學習;堅決反對腐敗,先后將3名政治局委員繩之以黨紀國法;堅持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機制,形成梯級結構,實現最高權力的平穩交班。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成員在60歲以下的達到9人,佔到37.5%,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屆政治局中比例最高的。從第十六屆始,進入政治局的成員沒有70歲的了,平均年齡為60.7歲,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屆政治局中最低的。從第十七屆政治局始,著力培養主要接班人的格局開始清晰化。第十八屆政治局中50歲以下的成員有2位,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局常委年齡的先例,年輕化的梯級結構凸顯。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三人的平順交接,使中國式的權力交班格外吸引世界眼球。

  當今中國權力交班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優點

  一是漸進性。中國的改革是漸進的。探索權力交班模式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採取漸進式。權力交班就是新老干部交替。老人出是漸進的,新人進也是漸進的,既合作又交替;有過渡措施,也有合理安排,盡量不留或少留遺留問題。

  二是台階性。上個世紀80年代前期,中央領導層年齡結構老化嚴重,對選拔新人採取非常態的破格措施比較多,以加速年輕化過程。此后一般還是台階式,從基層逐級提拔,輪崗安排鍛煉,使其進入中央領導層時積累多方面經驗和才干,有利於總攬全局,強化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三是有序性。接班人的培養,既由中央主要領導人通過各種渠道物色,也由職能部門跟蹤考察。看准了的,安排在地方或中央部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砥礪。胡錦濤、習近平都經歷了這個過程,權力交班的有序性、透明性和可預測性明顯。這種有步驟的穩妥的選拔和培養方式,既有利於公眾監督,也有利於平穩交班。

  四是接力性。多黨輪流執政不適合中國的歷史國情和現實狀況。共產黨執政採取這種漸進有序的權力交班方式,既有利於保持路線和政策的連貫性,也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的持續接力,不會因黨派利益沖突而影響或傷害國家利益。

  五是和平性。由於沒有黨派利益沖突,共產黨又有嚴格紀律約束,30多年來探索的這種權力交班形式是和平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重大人事變動,外電評論“是用和平方式解決交接班問題”,“ 很穩定、很順利”。這是黨之大幸,民之福祉。

  當然,這種中國式的權力交班方式只是有了雛形。如何有更多地民主參與和權力制衡,還在繼續探索中。今后努力堅持下去,加強制度建設,這種權力交班的中國模式必將走向成熟。(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