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領導干部有序更替大計的源頭
引用鄧小平同志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的概念,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這一標准的提法出發,考慮到名字太長,我們可以簡化為黨和國家領導層有序更替,或者叫做中央領導層的有序更替。更替比交班這個詞要好,因為交班有一次性的意思,更替的意思是不斷循環。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我們黨的元勛葉劍英同志在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的講話中,引用了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七絕”兩句,他解釋詩句的意思是:“后來者居上,年輕的會超過年老的,可以說,這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基本規律。”這時,葉帥已是85歲的高齡,如此情真意切之言,在會場內外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事實上,這一股新老交替熱源起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亦即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青黃不接問題的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及為他們當助手或做具體工作的一班人。事實上,后者要切實作好准備,啟動年輕干部鍛煉成長工程,並且要吸收大量年輕人入黨,沒有大批年輕黨員,哪有大批年輕干部、哪有承擔各種重責、好學上進的干部,從發現、培養、歷練進而起用,這似乎是個常識問題,但要有先想、先談、先拿辦法的人,然后再出辦法、機構、乃至制度或說制度化。
最懂得緊迫性的是陳雲(他是延安時期任職最長的組織部長),他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大意是說省地市委、政府各部委干部都五、六十歲了,還有七十多歲的。他們日夜操勞,身負重任。“這種狀態顯然不適應我國十億人口的大國的繁重的領導工作。他們已經不能持久地工作,並且常常帶病工作,時常因病住院。因積勞成疾而死亡的人越來越多,開追悼會的消息幾乎每天都有幾起”。他還提出必須迅速果斷採取措施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
這一席話到鄧小平同志那裡,一個堅定鮮明態度就是“我雙手擁護”。接班問題也是形勢所迫,青黃不接是很危險的!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自上個世紀末期著手實施領導干部有序更替大計的源頭。
這次十八大中特別強調指出,“干部重在教育”,這是因為現在我們每年發展200多萬黨員,基本上都是年輕黨員。現在已經不愁選拔干部了,而培養和教育干部的問題更加凸顯。有序更替是個大的工程。黨的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就在於干部更替的有序進行,這也永遠都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標志。不是這樣的有序交替就可能引發社會的動蕩,出現各種各樣的困境。
小平同志說的從長遠著想,解決好交接班的問題,那是1980年,而這一次的交替是2013年,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不宜單獨就事論事和非歷史地討論。而要有一個歷史的視角,不宜孤立地、非歷史、非科學地看問題。對領導層的更替我的態度是肯定的,但我也沒有覺得已十全十美。
關於有序更替的頂層設計
鄧小平曾經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就要廢除終身制,這不但是黨的制度,也應該是國家的制度。還說,我們的國家也好、黨也好,最根本的制度應該是建立退休制度。不建立退休制度不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國家、黨就缺乏活力。這可以說“一語中的”,觸及到領導權力有序更替的本質內涵。這關乎大局、關乎未來。所以,我們說這屬於中國夢的一部分,是戰略全局的問題。
如談到頂層設計,從理論層面上,“八 ·一八”講話,即鄧小平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 ,無疑是具有基礎性質的指導文獻,由此揭開了黨內各項制度的改革,尤其是領導制度包括領導權力有序交接的篇章。從實踐層面上,首先則是嘗試“顧問委員會”制度,以此作為一種“過渡”或“緩沖”的運轉環節。黨的十二大黨章第六章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八條分別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顧問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具有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的性質。中央一級要求有40年以上黨齡、有較大歷史貢獻、有豐富領導工作經驗的人出任。由此產生了一項可操作、可嘗試的運轉機制。無疑,這為新老交替有效提速找到了著手點。當年,鄧小平就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在第一次講話中就說,顧問委員會是一個新東西,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有類似的組織,但不像我們這樣依據中國情況建立起來的。他肯定說,這是解決我們這個老黨、老人實現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他特別強調,這比較合乎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比較穩妥、比較順當。稍使人們感到意外的是,他強調說,准備花兩個五年的時間,來解決新老交替問題。十年以后或早或晚還要取消這個組織。
從此,我們就開始了黨和國家領導有序更替的進程。
重在合乎中國實際,一是穩妥,二是順當。中國領導層的有序更替的要訣就在這裡。現在時興說“頂層設計”一類,當年的重要講話和中顧委由生而消就是這種最頂層也是最重要的設計。由此衍生的種種規章、方式、方法良多,都可以從這裡得到解釋。
中共拋棄禪讓制和世襲制,一直在吸取精粹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初就拋棄了禪讓制和世襲制,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我們為此驕傲的。因為中國畢竟是從禪讓制,是從漫長的世襲制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一直都在吸取精粹、拋棄糟粕。在中共的制度建設史上歷來就有這樣的傳統,就是承繼優秀的——包括中國的,也包括國外的經驗,同時也不斷創新。
就中國來說,以后人的眼光來看禪讓制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有的制度都是時代所賜。當年能夠維持下去,就有它的合理之處,是存在決定了意識。后來時代變了,最終評價制度的好壞就看它有沒有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標准。比較起來,過去舊的時代多少都注意到了選優,這也是一個起碼的條件。選優就要從年輕人開始培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並不輕視這些文化,中國化的成果(民選、推選)我們一直也在遵循著。從共產黨的誕生,確切地說是從第一部黨章的誕生時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特點。比如說小組推舉,推舉一個小組負責人。公推制與互推制,這些都是可以汲取的東西。
戰爭年代我們的黨員隊伍比較小,而且犧牲很大,通常都是指定接班人。一代人所處的社會條件,都受歷史環境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的影響。不要太多責備前人,要有歷史觀。
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是由我們自己的國情、文化、社會環境所決定。衡量制度好差優劣的最好辦法,一是看是否符合本國國情,二是看是否符合時代要求。比如說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我們很多制度建設不需要像過去那麼煩瑣。中共的干部制度是一個系列,不是一個簡單的遴選概念,整個干部從培養到選拔到任用到任期規定再到接受監督等是個系列,相對比較完整。永遠都有不合格的干部,也會有違法亂紀和表裡不一的干部。對腐敗現象,黨本身從總體上有這個自潔能力,這個自潔能力是世界上其他政黨無法比擬的。我們有8000多萬黨員,我們每一代經歷的環境是很不一樣的。比如過去有大量的文盲,接受的教育比較單一,我們以前的書架上都是馬列的書,對西方的東西有排斥感,而現在包羅萬象的書都可以看。這就叫做時代變化、環境變化。我們是靠真理的力量,靠實踐和人民的支持,才能走到今天。簡單得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中央領導層有序更替的規制與約束
1982年黨的十二大制定了新黨章,揭開了我們黨的黨章歷史新的一頁,其中一大亮點即是增加了第六章干部章,其下列又有四項條款,其中第四條(黨章排序為第三十七條)載明:黨的各級干部無論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或由領導任命的,他們的職務都不是終身的,都可以變動或解除。年齡和健康狀況不適宜於繼續擔任工作的,應當按照國家的規定,或者離職休養,或者退休。對此,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主持新黨章起草工作的胡喬木解釋說,這條規定正式宣告,廢除過去實際上存在的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無疑,從此揭開了黨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以及黨的自身建設各個方面改革完善的新篇章。這項工作啟動當時涉及至少240余萬黨員干部,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在戰火硝煙中歷練出來的英雄好漢,為黨和中國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績。其中有相當數量為元勛代或老紅軍、老八路一代。黨對自己的改革和完善,迅速帶動了一系列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改革。
此后,可說既合情又合理的黨內干部制度改革,包括實行任期制、選舉制,特別是干部任職選人、問責、罷免……都一個一個解開了“結”,找到了“路”。
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我們黨特別重視任期制。中共的領導干部早已拋棄了終身制,盡管在過去那種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中,黨內是提倡革命終身、革命到底,也就是革命到死的,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是很豪壯的。但是后來很多干部已經年老體衰了,職務還在,為了“革命到底”,就沒有准備退,甚至不能理解“退”。這種感情在老一輩干部中是很深的。你忽然叫他不干了,他有點接受不了,現在的人可能不理解,但當時是情有可原的。至今還有十多萬當年的老八路,身體還好,給予適當的照顧,是可以理解的。我在山東、山西的革命老區調研時有很深的感受,對這些老干部的心情很能理解,所以有時候也不要太責備他們。
黨章作為根本法,主要是從權責授予方面作出規定,包括十三大到十八大的歷次黨章在有關干部方面都適當補充、修改、完善。如十八大黨章對於干部接受民主監督以及要求講黨性的規定等。但具有程序意義和操作層面特點的,則更多有賴於具體法規制定、施行。
據查,有關干部、有關權責交替等具體規章至今已達30余件。
本屆權力交接的政治新氣象
中共歷史上多次選拔高層領導都沒有這屆這樣為世人所矚目。觀景、猜測、預判,甚至議論,現在都是允許的,而過去是不開放的,比較封閉。通過電視、手機、網絡等渠道,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如此貼近全國人民的生活,我感到特別欣慰。這跟現在網絡技術的發展、傳媒的進步,最重要的是黨務的公開是密切相關的。現在接受群眾的監督,允許議論,大家叫“習大大”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政治新氣象,是中共日益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 。
看待領導人的有序更替的問題,既要看上游,也要看下游。上游的因素,也就是宏觀、大局,如它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保持社會的穩定,還有就是政治上的平衡等。從上游、從宏觀上來看,我們需要全黨形成一股凝聚力量,保持社會穩定。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都強調,保持穩定,加強凝聚力。
下游的問題,主要就是提前物色、培養以及遴選年輕干部的問題。比如進常委,需經過多輪比選、篩選,官方語言就是經過考察,有群眾基礎,挑選群眾擁戴比較多的人。以前叫做群眾基礎怎麼樣,現在叫做社會基礎,或者是群眾信任度,這些雖然是現代語言,但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提拔自己的親信,這樣真的可行麼?不要覺得隻有像西方那樣搞宣傳、做演講才叫做比選和篩選,三十年前我們就實行了差額選舉和注重群眾信任度。
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實現了又一輪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老交替。隨著換屆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面孔已經登上中國政治舞台,肩負起治國理政的歷史重任。這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出一個清晰信號: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過程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事交替日益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這也說明我們黨的內部十分穩定團結,這是未來中國共產黨興旺發達的重要政治保障。
先是實踐,后有概念;先獲經驗,后作定規。是否存在一種模式,並命名為中國模式,這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但是歷史和現實已為我們作出了有說服力的証明。我們肯定這次領導人的有序更替是個重大的成果,但必須把握“進程中” 這個詞。既然在進行當中,就還有發展。從制度上保持、引導黨內領導層有序交替是一項長期、可持續、可提升的使命。自黨的十二大建章立制新老交替,到十八大完成新一輪中央領導層有序更替。這可說是時達30年的持續接力傳遞過程。我們應遵循一個標准,即,一是符合中國國情,二是符合時代要求。我們不拒絕有益於我們的他國經驗,但我們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之約訪;編輯部主任魏愛雲、編輯袁靜記錄整理,對此文亦有貢獻)
葉篤初教授受訪感言
● 這個策劃提的問題有相當強的政治敏感性。我很感興趣,作為中央歷次高層權力交接班的親歷者和近距離觀察者,非常願意做點工作。
● 在我看來,外媒低估了本屆權力交接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還沒有完全了解我們,所以我們要多宣傳多介紹。另外外媒也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我們。允許你說,也允許我說,這就是討論問題了。
● 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科學性要求比較高,語言表述上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必須要使用比較明確的、具有科學涵義的用語。這是個定調,關鍵詞很重要。
● 依據十八大的決議,需要嚴謹表述,但可以稍變。照搬文件的現象,在中央黨校早幾代學者身上表現得可能比較明顯,到了我這一代身上已經有所改變,但還是比較拘謹、沉悶。我學的是專業(聯共布)黨史。年輕一代視野比較開闊,也會引用外媒的評論和觀點,但畢竟要注意發揚優良傳統。
● 對於過去幾十年中黨的發展和進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十二大的時候葉帥專門引用的一句詩詞——“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現在已經成為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