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8日09: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創新過程中,隻有作為“軟件”的創業創新文化重於設備廠房“硬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意志”轉化為“企業行為”,創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需要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經濟學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創新驅動是相對於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更高級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投入、大量資源消耗和大規模投資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和要素結構的轉變,原有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優勢開始減弱,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外延式、外生性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過度依賴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也扼殺了創新的動力。中國企業陷入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陷阱”,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處於弱勢地位,從而抑制了產業轉型升級,導致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全球價值鏈受控於人。
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要改變對傳統增長動力的過度依賴。這其中,包括過度依賴投資對增長的推動,出口和外資的外需拉動,廉價勞動力的要素驅動,過度依賴房地產的支撐,資源與環境的消耗,以及財富的非均衡增長等。
改變上述“過度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轉換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土地紅利轉向靠深化改革來形成制度紅利,促進經濟增長。創新是經濟活力的一大源泉。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緩解資源環境“硬”約束,實現經濟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型增長轉變﹔有利於將創新活動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從外生性增長向內生性增長轉變。
在創新過程中,隻有制度創新重於技術創新,人才激勵重於技術開發,營造環境重於集聚要素,作為創新“軟件”的創業創新文化重於設備廠房“硬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意志”轉化為“企業行為”,創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調研發現,當前企業隻有三條路可走:一條路是“向上走”,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另一條路是“向外走”,通過海外拓展實現走出去﹔如果不能“向上走”、“向外走”,那就隻能“向下走”,殘酷地被淘汰。
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將自主創新的國家意志有效轉化為企業行為,需要構建和完善以下五大機制。
第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發揮人才在創新中“第一資源”的作用,鼓勵創新型人才向企業集聚,提高企業內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造就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技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第二,完善合作創新機制,靈活選擇合作創新形式,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組建多樣化的戰略技術聯盟,實現企業創新優勢互補,獲得持續的創新能力。第三,優化技術消化吸收機制,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由重引進向重消化吸收的轉變,擺脫“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推動企業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式創新。第四,完善創新引導機制,加強制度創新,營造有利於企業創新的發展環境。創新需要政府營造“做實業能致富,創新做實業能大富”的良好環境,來引導企業自覺自主創新,使創新成為一種企業習慣。第五,優化風險分擔機制,構建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股權投資體系,完善多層次“金字塔型”資本市場,以金融創新支持技術創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培育創新型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漢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
· 辜勝阻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