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奇:現代農業規模化的五大著力點
2013年03月19日09:34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在農業的規模化問題上從認識到實踐都存在一些誤區。一方面,盲目學習西方農業規模化經營做法,生搬硬套西方規模化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角色轉換尚不到位,軍事化思維的慣性還在作祟。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認為現代農業規模化就是土地的規模化,土地的規模化就是土地集中度越高越好,土地集中度越高代表現代化程度就越高。以致形成不顧客觀實際大面積推進土地規模化熱潮。誠然,隻有規模化才便於機械化、標准化、現代化,才能提高效率,但現代農業規模化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土地規模化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也並非是必要條件。日本等一些人多地少的國家,小規模家庭經營,同樣可以建成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現代農業在規模化問題上不能隻在土地上動腦筋,土地隻能適度規模,需要特別狠下功夫的應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產業布局的規模化。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布局規模化,便於公益性、社會化服務,便於生產經營管理,有利於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有利於形成區域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國各地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著力推進城鄉產業規劃一體化,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科學合理配置空間布局,謀劃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但一些地方產業布局缺乏科學謀劃,發展的產業過多,重點不突出,散亂零碎,規模太小,形不成拳頭。在園區的經營上,不少地方還採用“大園區、大業主”貪大求洋的慣性思維,這是一個誤區,中國現代農業必須走“大園區、小業主”的發展路子,才是符合國情的好途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實際上就是實行“大面積、大業主”的發展模式,農民沒有自主經營權,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形成農業生產的“大呼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低下。目前,許多城市大公司大企業到農村盲目圈地建“大園區”、“大基地”,自己當大業主,極易導致四個后果。一是容易產生“擠出效應”,使絕大多數靠家庭經營的農民無力競爭,增收更難。二是在“帶動”農民的同時,也“代替”了農民,農民成為雇工,使農民無法參與農業的經營管理,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受阻。三是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效益較低,企業規模經營又要大量雇佣農業工人,進一步降低收益,大大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四是一旦公司不干了,或出現風險,被流轉了土地的農民收益沒了,在公司打工的機會也沒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難以解決。“公社+社員”是政府在種地,“公司+農戶”是企業在種地,政府種不好地,企業同樣種不好地,種地的必須是農民自己。因此,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應按照宜種植則種植、宜養殖則養殖、宜林則林、宜加工則加工、宜旅游則旅游等原則,謀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競爭力強的大園區,形成差異化布局,區域性優勢的格局。在大園區中重點扶持新型職業化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幫助農戶與農戶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走出一條“大園區、小業主”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二是產業鏈條的規模化。現代農業可分為前現代農業和后現代農業。前現代農業即“石油農業”時代,其特點就是打破農業封閉的內循環,引入外力,使農業產出率大大提高,但它主要還局限在一產裡面做文章。后現代農業時代即農業已打破一產的局限,引入二產、三產,用現代理念構建一個上中下游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產供銷加互促的多功能復合型產業體系,它需要打造一條包涵一、二、三產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從更宏觀層面上看,這一產業鏈條的打造,也是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各地農業產業鏈條過短,農產品生產的關鍵技術和加工的研發技術等十分滯后,產品銷售還主要以“原”字號為主,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嚴重不足,營銷能力尤其落后,巨大的增值空間還沒有打開。千方百計拉長產業鏈,努力構建從生產起點到消費終端的完整產業鏈條,應是我國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就工業生產而言,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通常包括生產制造、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訂單規劃、商品運輸、產品零售等諸多環節。其中生產制造環節附加值最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主要從事的是產業鏈最低端的制造業,生產8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80飛機。農業的完整產業鏈條也同樣包含這些環節。要獲得更高的農業效益,除了生產種植,更要獲取設計、包裝、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研發等后續產業鏈條中的高附加值。上海崇明島前衛村,隻有五千畝地,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綜合打造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新能源及鄉村旅游等產業,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條,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6萬元之巨。未來,各地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重點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到農村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同時,精心打造農產品從包裝設計、儲藏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到終端零售等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努力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

三是組織的規模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的交易成本,提升農民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同時還能夠增強農民抵御來自自然的、社會的、政策的、市場的等種種風險的能力。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經驗也表明,將農業生產者組織起來是建設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美國農業合作社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幫助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有效地避免了市場風險、保護了農民利益。日本農協在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在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成功對接,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連封建皇帝都十分重視讓農民組織起來,1898年,清朝光緒皇帝曾頒布上諭要求全國各州、府、縣力推農會。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特別是合作社實現了快速發展,2012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已超過60萬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民合作社數量少、體量小、質量差的現實還沒有根本改變,存在農民無組織化、弱組織化和被組織化三大問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但應防止出現當年“公社+社員”的翻版,剝奪農民家庭經營權。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必須以農戶家庭為經營單位,因為農業勞動對象是活的生命體,需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每時每刻不間斷的精心呵護,一個環節、一個時段關注不到,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帶來滅頂之災。隻有家庭成員是農業生產的最佳組合,可以不計報酬,不計成本,不計時間、不需監督,家庭這個利益共同體具有其他任何共同體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眼下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問題上需要把握的是,應實現從“組織農民”向“農民組織”的跨越。“組織農民”,農民是被動的參與者﹔“農民組織”,農民則成了主動的組織者,雖然是一個詞序的顛倒,但內涵卻發生了質的變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方式和路徑決定著組織起來后的價值、作用和成效,隻有讓農民自己起來組織自己,為自己服務,這樣的組織化才能使資金、信息、技術、物資等各類資源比較便捷地在市場、企業和農戶之間交流、融通,各種風險才能得到防范,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護。資本的力量來自錢的集合,錢多勢眾﹔組織的力量來自人的集合,人多自然也勢眾。當前,一些地方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六統一分”把分散的種養殖農戶組織起來,進行標准化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值得借鑒和大力推行。“六統一分”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投入品配送、統一疫病防控、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技術標准、統一市場營銷、分戶適度規模種植養殖。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要創造環境,切實搞好服務。

總之,中國農民走“公社+社員”的路子教訓已經慘痛,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弊端正在顯現,隻有走“農戶+農戶”的路子才是正途。

四是服務的規模化。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多元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公益性、經營性和自助性三大方面,公益性的應由政府負責,經營性的由市場運作,自助性的由農民合作組織承擔。我國農業公益性服務還很脆弱,經營性和自助性服務組織發育不足,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建立健全。當前在城市化高潮的背景下,由於輕農、棄農、厭農思想蔓延,許多社會組織不願為農服務,認為為農服務收益不高,前途不大。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青壯年農民幾乎都進入城市經商務工,農村務農隻剩下“389961”部隊,越來越多的農活急需社會提供服務。近些年在全國范圍內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有效結合的成功范例就是農機跨區作業。國家不斷加大購機補貼力度,全國各級農機部門收集發布天氣、供求、交通等信息,協調保障柴油供應、落實免費通行政策,每年“三夏”,全國大約50萬台農民自購的聯合收割機便自發地南下北上跨區作業,就解決了全國80%以上的機械化收割問題,2012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經營收入達到4800億元,實現了農民、機手和政府的多贏。國際經驗表明,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服務業人口比重都較高。美國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隻有2%,而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高達17%-20%,一個農民身邊平均圍繞著八九個人為他服務。為農服務的企業完全可以做大做強,從美國種業發展就可見一斑,全美涉及種子業務的企業有700多家,其中種子公司500多家,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陶氏等跨國公司,也有從事專業化經營的小公司或家庭企業,還有種子包衣、加工機械等關聯產業企業200多家。2010年,孟山都銷售收入105億美元,其中種子及生物技術專利業務76億美元,除草劑業務29億美元﹔杜邦先鋒銷售收入315億美元,其中種子業務53億美元﹔先正達銷售收入116億美元,其中種子業務銷售收入28億美元。可見,我國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蘊藏著多麼巨大的潛力。我們必須下大功夫挖掘這一潛力,開拓這一市場,千方百計引導大企業大公司下鄉發展各類為農服務的服務業。未來我國應加快構建以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和自助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是適合工廠化生產的種養業規模化。工廠化農業也稱設施農業,它是利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農業,在可控環境條件下,採用工業化生產方式,實現集成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與管理體系。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代替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現代工業技術和設施裝備農業,使農業生產擺脫自然環境與條件的束縛,利用現代工業化的管理和生產手段從事農業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使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使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工廠化農業規模較小、科研和技術應用水平還較低、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世界上有一些工廠化農業比較發達的典型范例,比如荷蘭溫室園藝已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利用有限的資源帶來無限的財富令世人矚目,值得我國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荷蘭每年以花卉為主的農產品淨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億美元左右,約佔世界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10%,居世界第3位。整個花卉業提供了57000個全日工作崗位,同時還為供應公司制造了15000個全日工作崗位。以色列的設施農業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北歐一些國家的溫室蔬菜也是后起之秀。我國山東的壽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選准設施蔬菜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常抓不懈,目前年產蔬菜400萬噸,擁有全國最大的農產品物流園,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出口至日、韓、中國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看,我國完全能夠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擺脫環境控制的工廠化農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設施高效農業,加大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力度,著力扶持一批工廠化蔬菜、瓜果、花卉、畜產品、水產品等設施技術和產業建設的發展,應是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著力點。但對於畜產品、水產品等養殖業應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工廠化經營,不可超越當地環境的淨化能力盲目擴容。

作者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3期

(責編:秦華、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劉奇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