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將第一次出現專業的海上警察機構。今天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顯示,我國將重組國家海洋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並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
根據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向人大代表所作的說明,重組主要是為了推進海上統一執法。他指出,現行海上執法力量分散,重復檢查、重復建設問題突出,執法效能不高,維權能力不足。“為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有必要整合海上執法力量。”
4根手指握成了一隻拳頭——中國海警局整合了現有國家海洋局及其中國海監、公安部邊防海警、農業部中國漁政、海關總署海上緝私警察等4支隊伍。
農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牛盾今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他將參加一個由國務院領導主持的工作組,涉及機構改革的部委都要派員參加,盡快將機構、職能、隊伍、裝備調整到位。
牛盾分管的中國漁政是此次調整的隊伍之一。他估計,兩會過后馬上就要投入工作。“我們也希望越快越好,機構改革不能拖得時間太久,人心不能渙散,工作不能斷線。”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高抒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中國海警局定位類似於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海岸警衛隊。一個國家的海上力量,需要強大的國力來支撐。多年以來,我國在海上缺少這樣一支海上執法力量。”
以前,海洋、漁政、邊防、海關、海事、石化等不同部門或單位分別承擔海洋管理職能,被稱為“九龍治海”。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麥康森說,為什麼出現“九龍治海”?每個部門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權力放掉。“出問題的時候大家都不願負責任,有利益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放手。”
此次機構改革就是瞄准此類問題。用馬凱的話說,國務院部門在職責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該管的管得過多,一些該管的又沒有管好﹔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爭權諉責依然較多。”
為加強海洋事務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國務院還將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海洋委員會。
此番改革,呼應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建議。
今年開會,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偉程提出的一個建議就是,整合海上執法力量,建立擁有警察職能的海洋警備隊伍,建立國家海洋事務高層決策與協調機構,制定一部《海洋基本法》。
這樣的主張早已不止一次在兩會上出現。
十一屆全國人大期間,解放軍代表團曾提交過盡快制定出台海洋基本法的議案。其中一位議案領銜人,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南京軍區原司令員朱文泉,“國家海洋局一個副部級單位,要牽動10多個部門來協調海洋發展問題,小馬拉大車,很困難。”他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委員會”,如今,這將成為現實。
牛盾介紹說,我國現有漁業人口2400萬,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海上的環境直接關系到民生。但漁政的執法屬於行政執法,執法人員不配備武器裝備。相對來說,海上武裝警察對於海上恐怖主義、海上走私、海上治安事件等處理效率很高。日本的海上保安廳、韓國的海上警察廳、美國的海軍陸戰隊,都是包含了漁政等多項職能,這是國際上成熟的做法。
牛盾透露,改革的一些細節問題還沒有研究。中國海警局的隊伍是統稱海洋警察,還是像武警那樣,按照現實職能分為不同警種,還有待研究。從農業部與國家海洋局的對接來說,全國的漁政人員共有3.5萬多人,但不會全部劃入海洋局,“因為還有一部分在管內陸的江河湖泊”。
他說,這次機構改革他是有信心的。任何新生事物都會面臨挑戰,沒有模式,需要不斷摸索,就像30多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
國家海洋局海洋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文說,迄今已有20多個國家發布了新的海洋發展戰略。國家海洋局此次重組,也使人愈發認識到藍色國土的重要性。我國擁有1.8萬多公裡的大陸海岸線、1.4萬多公裡的島嶼海岸線,主張管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從兩會來看,重視“藍色國土”的呼聲越來越高。今年,民盟中央就提交了關於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謙提交建議,希望盡快出台海洋經濟法。
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藍秀珍委員提交過出台《海洋基本法》的提案,認為現行法律“無法為海洋事務和海洋權益的不斷拓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據朱文泉透露,他們的類似議案得到了重視,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研討和沿海地區調研。
朱文泉注意到,我國“十五”規劃中,涉及海洋的部分為59個字。“十一五”規劃中,達到199個字。“十二五”規劃又增至491個字。字數的背后,是國家海洋戰略分量的加重。
去年,“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寫入了中共十八大報告。
今天,國家海洋局的重組宣布啟動。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