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終於浮出水面。根據3月10日披露的改革方案,將組建和重組多個部委,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在做機構改革方案說明時提到,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加快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同時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嚴格事后監管。(央視新聞頻道3月10日)
談起機構改革,很多人最關心的是哪幾個部委被撤銷,哪幾個部委被合並,誰的職能收縮,誰的權力增大,甚至將裁撤部門的多少作為衡量改革力度的指標。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讀。機構改革並不是簡單的部門裁撤與合並,正如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的那樣,“職能轉變”是核心。如何實現職能轉變?向市場、社會放權是關鍵。
讓渡部分權力空間,讓市場與社會發揮作用,是我們多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具體到行政體制上,改革開放以來,多次機構改革在精簡人員機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然而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存在,各職能部門之間管理領域交叉、權責不匹配、公共服務落后於社會發展等問題也並未得到很好解決。這其中的關鍵,仍在於政府管得過多、過死。在政府、社會、市場的坐標中,政府這一極對社會與市場介入過深,在很多問題上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是當前諸多經濟社會矛盾的根源所在,也是以往機構改革常常效果不彰的重要緣由。行政體制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理清權力的邊界,繼續簡政放權是基本前提。
向社會、市場放權,必須改變權力運行的模式,變權力為服務。政府機構的撤並,是行政體制“硬件”上的變化,做起來並不難,下幾個文件,換幾塊牌子即可﹔而轉變權力運行模式卻是“軟件”上的變動,需要理念上的轉變,制度上的支持,並不容易做到。把權力運行的軌道從管理變為服務,意味著要突破既得利益格局,要讓出一些實實在在的權力,是“用刀割自己的肉”。不這樣做,機構改革就實現不了1+1>2的初衷,就談不上行政管理方式的優化和權力運行機制的調整,也就難以做到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政事分開。
與往常相比,此次機構改革在指導思想上更加強調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在政策制定上吸納了很多社情民意,在具體舉措上敢於對鐵路體制、食品安全等多年懸而未決的“硬骨頭”動刀,這充分體現了中央破解改革難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決心和智慧。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就要讓權力有序退出那些市場和社會能夠做好的領域,這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政府機構的調整與改革,應當也必須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