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國務院機構改革:核心是“轉變職能” 要義在“簡政放權”
經濟日報評論員
2013年03月11日08:27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亮相,一時萬眾矚目。這次機構改革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國務院現有組成部門減少至25個,進一步明確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改革思路,也充分展示了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智慧與決心。

  政府組織架構是否精簡、統一、高效,是機構改革和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不僅決定著政府職能配置和行政效率,也影響著權力能否規范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次推動政府機構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宏觀調控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為主體的政府組織結構框架,各級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也在有序推進,並取得明顯成效。

  但也要看到,我們在機構改革和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職能轉變不到位,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情,一些該管的事情卻沒管好,特別是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足、社會管理比較薄弱。又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目前還處於探索之中。再如,一些機構職能交叉,政出多門,人浮於事,相互掣肘,決策效率難以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說,他們審批一個項目,需要出147個文件,跑33個政府部門,蓋205個公章。這雖然只是極端的個例,但也足以說明行政效率之低。對於新一輪大部制改革,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部門歸並,其主旨在於通過減少部門數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職能,減少對微觀事務的行政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過程,將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而逐步深化。比較2008年的和此次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可以愈加清晰地看出,機構改革的核心是“轉變職能”,要義在“簡政放權”。說到底,就是要向市場、社會放權,把應該交給市場、企業、中介機構的事情交出去,政府則集中精力抓大事。譬如經濟調節,從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跳出來,變為對經濟的宏觀調節﹔譬如市場監管,保証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傷害群眾利益﹔譬如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努力建設一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社會服務,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