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辜勝阻:市民化重在就業安居和公共服務均等
2013年02月27日08:0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就“城鎮化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話題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辜勝阻認為,新型城鎮化是發展的新紅利和穩增長的最大新引擎,最突出特點是要推進人的城鎮化,實現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市民化不僅僅是戶籍問題,關鍵是要讓進城人口有穩定就業、能安居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讓他們融得進、留得住、住得下、能就業、可創業。

辜勝阻表示,完全的城鎮化要使進城人口實現三維轉換:從農業到非農業的職業轉換、從農村到城鎮的地域轉移以及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基本上是三維轉換一步到位,而我國進城人口雖然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通過非農化而成為農民工,但還沒有市民化。我國進城人口市民化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面大量廣任務艱巨。現在有2.6億多農民工,同時很大部分還伴隨著舉家遷徙的傾向,未來還有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要進城。基本解決當前以及新增農民工的市民化至少要用十年時間。二是高成本。市民化是一項高成本的改革,農民工要穿上市民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這“五件衣服”,需要大量公共投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今后20年內,中國將有近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為10萬元,為此至少需要40-50萬億元的成本。三是難點在於穩定的就業機會。農民工市民化的堅實基礎是要有就業機會。僅有城市戶籍,缺少穩定得就業機會並不能真正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可以說,市民化基本上就等於穩定的就業加上安居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辜勝阻強調,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當前應通過多渠道分流的辦法有序穩步推進,可實現“三個一批”: 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長期生活工作在城市有穩定工作的人落戶城市﹔鼓勵產業和農民工向中西部城市轉移和回流,推進一部分人就地城鎮化。一是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屬地化,使一批進城農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大范圍推開,逐步縮小城鎮內部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之間的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當前尤其要推進進城農民工和市民在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方面的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務逐步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同時,需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成本分擔機制。二是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讓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而又有穩定工作的農民工進城落戶一批。戶籍制度改革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剝離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權利和福利。有研究表明,戶口本上現在有67項城鎮居民不同的待遇。戶籍制度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應採取“分類指導,因城而異,因群而異”的原則。對於大城市應優先把有穩定勞動關系、長期舉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穩定住所、工作和收入,並基本融入城市的“沉澱型”流動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於中小城市,要向進城農民工打開城門,鼓勵其進城落戶。對於縣城和縣城中心鎮,則要敞開城門,讓農民自由進城。三是引導沿海和東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回流一批,推動產業與勞動力向中西部城市“雙轉移”。“雙轉移”和農民工就地城鎮化讓千百萬勞動者無需背井離鄉,在家鄉就能找到就業機會,能夠極大地減少 “兩棲型”、“鐘擺式”人口流動帶來的巨大社會代價。全球金融危機形成了重要的倒逼沿海農民工返鄉就業和創業的倒逼機制。據調查,愛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上半年回鄉農民工累計已有800萬人創業,並已經帶動3000萬人的就業,達到了“吸引一人返鄉創業,帶動一批人就業致富”的效果。像富士康由深圳遷到鄭州,就帶動了近幾十萬人的就業,使河南的勞動力轉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河南的農民工就地就業的比重超出了外出打工比重。要完善農民工創業的政策扶持體系,通過減稅、減費,降低創業企業的交易成本和經營成本﹔通過金融制度創新,讓農民工能用土地使用權抵押融資,解決其創業和置業所需資金。探索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和園區,營造良好的創業和就業環境。(李洪斌 鄭 超)

人民網記者趙晶獨家約稿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辜勝阻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