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從夢想到現實的歷史跨越
許三飛
2013年02月10日10:38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這既是黨中央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現實發展狀態、水平和階段的新歸納,又是對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作出的新的階段性戰略設計。從“小康夢”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歷史大跨越,昭示著中國社會亙古未有的歷史巨變。

  延續兩千余年的中國夢想

  一個沒有遠大夢想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小康社會思想是一個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重要理論范疇,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代表著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衣食無憂、平安幸福生活的熱切企盼與向往。

  目前學術界公認,“小康”一語最早見於《詩經》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面對長期戰亂和民眾困苦,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對未來理想社會有著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會觀最具影響力。《禮記·禮運》中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和“天下為家”的“小康”兩種社會模式。“小康”比“大同”低一個層次。這裡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產、小農經濟和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世襲社會,雖然有別於大同社會,但社會生活穩定,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儒家關於大同、小康社會的觀點、概念為普通民眾所掌握和接受,成為許多人所憧憬的能夠實現的理想生活狀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兩千多年來,在封建主義統治和影響下,大同、小康思想的發展歷程復雜而艱辛。無論是大同或是小康思想都帶有明顯的空想色彩,而且局限於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政治立場上來構建,始終不可能找到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正確階級力量和物質力量。雖然中國社會也曾出現過“開元盛世”等經濟社會恢復發展較好時期,但這種盛世中多數人仍然遭受沉重剝削,絕不是多數人的理想社會。

  中華民族沒有在困難面前就此停止探索,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小康社會夢想的全新篇章。

  與時俱進的科學指南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9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不懈追求和探索,開創和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小康社會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面貌。恰如習總書記強調的,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雖然在探索如何進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進行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確立了到20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建立了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完整地描繪出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100年間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目標。這標志著,我們黨正式有了比較系統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復雜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1995年,我國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五大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寬裕”的歷史任務。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這一戰略目標的確定,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面。2007年,黨的十七大從實際出發,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是迄今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描繪得最為詳盡的藍圖。這標志著,我們黨形成了全面系統完善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從空想到科學、從思想到規劃、從建設到建成,中國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一步步清晰可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概念,賦予“小康社會”以全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它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概念,順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真正實現了中國人民的歷史追求與社會發展現實道路的統一。

  歷史跨越的堅實基礎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二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全面加強﹔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扎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已經進入富裕或接近富裕。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國家統計局統計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都有較大的提高。另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各地區全面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區域達到21個,佔總人口比例的63.3%,超過40%的人口達到高或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即使人類發展水平最低的西藏(0.540)地區,也與已經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的印度相當(0.542)。中國人類發展水平實現了“十年一個台階,二十年一個變化,三十年一個格局”的大跨越。

  從社會主義改造到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偉大歷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些偉大成就充分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道路,這些偉大成就進一步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再鑄輝煌的信心。

  任重道遠的宏偉藍圖

  從黨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設”到黨的十八大的“全面建成”,一字之變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重大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面對的任務將更加繁重、挑戰將更加艱巨。誠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優勢有所弱化,經濟增長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認真加以解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發具有挑戰性。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中國目標”的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提出新要求,不斷賦予新內涵,更加全面、更加豐富。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新的更高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我們必須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用辛勤努力和優異成績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