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10年我國擁有內需紅利、城鎮化紅利和改革紅利三大紅利,其中改革紅利又最具根本性。”昨日,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在其主編的《改革紅利十八大后的轉型與改革》新書發布會上指出,我國以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潛力的氛圍和趨勢正在形成,但未來改革仍面臨很大阻力,需抓住十八大后較好的改革形勢,打破利益掣肘,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明確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盡快實現轉型改革的新突破。
該書指出,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發展型需求、由物質性消費為主向服務性消費為主轉變。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內需規模有望接近百萬億。內需紅利足以支撐我國5-10年7%-8%的中速增長,且這將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
此外,書中提到,人口城鎮化也將成為釋放內需的最大潛力,同時將奠定新的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但無論是內需紅利還是城鎮化紅利,最終都取決於改革紅利的釋放,取決於體制機制改革的進程,改革紅利更具根本性。
“例如,能不能抓住人口城鎮化的最大潛力,取決於能不能在農民工市民化、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盡快取得重大進展。”遲福林舉例稱。
此外,該書還建議以“放權、分權、限權”為重點優化行政權力結構,盡快形成行政體制改革的行動計劃,通過3年左右時間,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財政預算公開,加快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司法公開以破題以優化權力結構為重點的政府轉型與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