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慶鈺著《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
2013年02月01日09:3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作者: 馬慶鈺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希臘神話中的科林斯王西西弗斯因得罪上商而被罰去做滾石上山的苦力,古頭每近山頂必自運滾下,如此循環往復無窮無盡,以至於西西弗斯成為“徒勞無功”的代稱。中國在1840年以后一個多世紀的社會變世努力幾乎就是西西弗斯的寓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才逐步走出西西弗斯的影,真正開始走上民主、法治、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康庄大道。中國人這一次可以有自信有把握地向世人宣布:別人,西西弗斯!

媒體評論

盡管波普(Karl R.Popper)提出,歷史命運之說純屬迷信,科學的或任何別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預測人類歷史的進程,但我仍然相信,歷史發展在總體上是沿循某種軌跡的。人類社會的蠕動徘徊,幾乎都內在地透露出前后左右相互影響的邏輯關聯,這種制約與限定,便可視為社會發展的規律性依據。人類發展的確向人們展示著迷離扑朔、異彩紛呈的萬種風情,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不可知論的依據。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中既可找到對過去存在樣態的解釋,也可過濾出關於未來社會的認識信息,這是建立在驗証基礎上的一般結論。迄今為止,尚未看到令人信服的理論和事實形成對它的否定。所以本書依然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為方法來進行關於中國政治文化邏輯起點及其延伸的探討。

政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它決定著在一特定范圍內有多少人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享受那種人所應有的一系列權利這一重大問題。研究和關注政治這一科學,主要目的顯然就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問題,為了使之越來越接近人類理性現已認識到的那一倫理和道德水平而不是相反。也正是追尋這一目的,本書對中國政治文化傳統進行了歷史的、邏輯的、全景式的觀照、總結和分析,希望對其產生與存在的土壤、主要特征、發展障礙、發展目標、發展條件以及發展路徑等相關問題給予盡可能客觀的回答與解釋。

作為一個研究角度,政治文化是伴隨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而來的,是阿爾蒙德於1956年8月在美國《政治學雜志》發表的《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首先採用了這一提法並加以界定,此后為政治學界接受並為眾多學者用以分析政治體系中的政治行為及其變遷。多年來國外專業人士圍繞政治文化概念及其方法雖見解各異,見仁見智,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是指社會成員對於政治體系及其過程所大體持有的政治態度、情感、價值等方面的綜合意識取向。在此框架之內,又有除阿爾蒙德等人的心理性認定以外的其他三種認識,即以伊斯頓為代表的客觀性定義、以白魯恂為代表的啟發性定義和以費根與塔克為代表的綜合性定義。

中國約從1987年開始出現了關於政治文化的介紹與研究。在宗承原創者的基礎上,也圍繞政治文化概念形成了四種不同的看法,即:政治理論、制度、心理三層面綜合說﹔政治理論與政治心理二層面綜合說﹔心理與行為的綜合說以及政治生活的心理說。我基本傾向於后一種觀點。因為如果將政治的所有方面泛文化化,那麼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相異的界限及特色又在哪裡呢?政治思想理論是外在符號性質的東西,它或可能或不一定可能成為人們內化的態度和心理﹔政治制度則是文化的“載體”而已,它所表現的除了外在形式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此形式所傳達的政治價值。正如一堆建筑的文化含義不在磚瓦鋼木而在於其風格、一紙繪畫的文化含義不在紙筆硯墨而在於其神韻一樣,離開了觀念形態的精神,政治制度之物體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政治文化中的“大文化”觀是值得討論的。有鑒於此,本文認為:政治文化是從一定思想文化環境和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積澱於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是政治系統及其運作層面的觀念依托。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