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有人說,城市中最早起的人是清潔工、公交車司機和趕公交的學生。“壓力山大”是大多數學生的自我評語,“家有讀書郞,全家一起忙”也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人說,“我們的教育有問題”,但是孩子們失去快樂童年的根源,卻不是教育本身。家長們不反對“勞動者光榮”的觀念,但那是對別人。對自己的孩子,隻有做“棟梁”、“精英”的期許和成功與淘汰的二分法,如何要求孩子常懷一顆平常心?在追求快節奏、高速度、成功率、欲望不滅、加分不止的氛圍裡,怎麼可能讓孩子有發展個人興趣的從容?從這一點上來說,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應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應當操之過急,斧鋸加身。有各種各樣的成器,有早慧的,有平常的,有大器晚成的,教育者不應當按照固定規格施教。為分數下降而輕生的花季少年,為所有活著的人留下啟示:孩子健康愉快,勝過一切。家長們要想通這一點,堅信這一點。可是,在一段時間裡,有些學校寒暑假不設補習班,首先反對的就是學生家長。這種狀態下,哪有“快樂童年”!
作家韓少功說,我們很多史學教科書基本上是帝王史、政治史、文獻史,但缺少了生態史、生活史、文化史。換句話說,我們缺少底層史,這是“儒家傳統中最常見的缺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文章中,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相對立,對前者的輕視顯露無遺。今天我們說“知識改變命運”,但這個知識卻不是指生活中的知識、實踐中的知識,而是指有文憑作証明的那一類知識。
種地、放牛、挖礦、開車這類知識,本來是天地間最寶貴的知識。但在一些人眼裡,它們不足以改變你的命運,隻有那些文憑能証明的知識才能改變你。而這個改變,可能意味著生存條件的全面改變。“假如有一天,我能幸運地逃離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我要“提成軍官,為父母爭氣,與地瓜離婚”,這是當年莫言離開老家高密東北鄉時的心情,應該也是今天大多數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走向學校時的心情。好好讀書、上好高中、上好大學,畢業后再考個鐵飯碗,是學生的希望,也是學校的目的,而越縮越小的鐵飯碗通道,必然轉化為學校教育的無窮壓力。
要讓孩子快樂,必須讓他們有更多的生活選擇,讓機會的通道大些,再大些,讓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都可以體面地生活,為孩子們做榜樣。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隻有這樣,“改變命運”的重擔才不會讓孩子“壓力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