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獲得幸福的“第四個漢堡”
中信出版社出版《幸福的方法》
2013年01月29日11: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泰勒·本·沙哈爾博士開設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是哈佛大學學生們選擇最多的一門,它甚至超過了長期佔據第一位的“經濟學原理”。近日,其課程內容匯集成《幸福的方法》一書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沙哈爾也來到北京的首發式現場,當堂講授了一節“幸福課”。

  當今,似乎“幸福”超越了“經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人們在被當街提問“你幸福嗎”時會感到突兀,但當靜下心來自問“我幸福嗎”的時候,卻發現它是一個人生不可回避的問題。究竟幸福在哪裡?沙哈爾用科學告訴大家:幸福可以在自己手上。

  沙哈爾把“幸福”從一個抽象的名詞變成“可以定義、實驗、練習的科學”。在他看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幸福的方法》一書的第一篇,就提出了“漢堡模型”來說明這個定義。

  “漢堡模型”的由來還有一段小故事:沙哈爾曾經為參加壁球賽而嚴格控制飲食,他決定比賽一結束就大吃垃圾食品以犒勞自己。但當他真的一口氣買來四個漢堡時,卻不想吃了。就在那一刻,“漢堡模型”在他腦海中形成。即,四個漢堡代表四種人生模式:第一個漢堡,口味誘人但是標准的垃圾食品——享樂主義型。為了享受現在快樂而出賣未來幸福﹔第二個漢堡,口味很差,可裡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忙碌奔波型。追求未來快樂而承受現在痛苦﹔第三個漢堡,既不好吃也不健康——虛無主義型。既不享受當下也對未來沒有期望﹔隻有第四個漢堡是“幸福”的——感悟幸福型。現在與未來雙贏。至於如何獲得第四個漢堡,正是《幸福的方法》所要教給讀者的。

  被稱為“幸福導師”的沙哈爾並不是一個生來就快樂的人。他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一開始學的是計算機。他的學習成績很好,也擅長體育運動。在外人眼裡,沙哈爾就像“別人家的小孩”一樣優秀。可他並不覺得幸福。終於,在一個寒冷的早晨,沙哈爾鼓起勇氣告訴導師,他將轉而研究心理學和哲學,因為自己想知道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是為什麼自己覺得不幸福,二是怎樣才能變得更幸福。

  “從那時起,我遇見了來自古老中國的智慧,尤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子和《道德經》、孔子和《論語》。”沙哈爾說,“在美國和在其他西方國家,很多人研究幸福這門科學。他們的研究往往深度不夠,而且所開出的幸福藥方也沒什麼效果。但我發現,中國的古代哲學所提出的方法很有效。它真的能夠幫助人們改變想法和生活。”

  “人都會有七情六欲。任何的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如果你試圖壓抑負面情緒,反而會使其增強﹔如果你允許自己經歷這樣的痛苦,這些負面情緒反而會逐漸弱化,最后為你所掌控。” 沙哈爾說。

  他對“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象深刻。“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和人的生理規律和心理規律。”沙哈爾說,“這是中國的古老哲學和西方的現代心理學所融匯的成果。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東方的一些良好做法,比如冥想、氣功、太極、瑜伽等,能使人增加抗壓能力,同時讓人打開心扉,覺得自己更加幸福。”

  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中,沙哈爾將他對幸福的觀點應用到教育、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討論了如何幸福學習、幸福工作、經營親密關系的方法。

  當今,科技發展使人們每天面對手機、電腦的時間多於與人交流的時間。在沙哈爾看來,人際關系是獲取幸福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幸福的方法》除了用個案和理論闡釋幸福理論,還在每一章的結尾,設置了實用易行的“練習”。比如,對經營親密關系的練習就是,寫一份感恩信,給愛人、家人、好友和其他所關心的人。“這並不只是一封信,它所代表的是,你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所獲得的意義與快樂。”

  當然,僅僅靠讀一本書並不能真的解決“幸福”這件人生大事,但按照著書中的一些方法踐行,也許不無裨益。沙哈爾還在現場傳授了一些獲得幸福的小技巧。比如,寫日記——“每天在一張紙上記下你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能夠極好地去疏導和釋放情緒,而不是讓它堵在心中。”

  當下中國,許多人提問——“我們這麼富有,為什麼不開心?”即,人們以為物質需求的滿足能帶來幸福,但事實不那麼簡單。當沙哈爾在《論語》中讀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他十分贊同這樣的人生排序。他說:“我們應該先從自己做起,讓自己更幸福,進而讓你的家人更幸福,讓你所在的組織更幸福,讓這個國家更和諧,從而讓這個世界更和平。”所以,《幸福的方法》的最后一個小標題是,“從現在開始”。

  沙哈爾說:“讓自己更幸福,應該是我們終生追求的目標。”(記者 周易)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