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1月24日,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黃枬森走完92歲人生

黃枬森:“我隻堅持我所追求的真理”

2013年01月29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月24日晚8時35分,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枬森,在北京西苑醫院靜靜地走完了92年的人生旅程。

許多學者聞訊唏噓:先生的離去,使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失去一位大家,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失去一位“好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蔡元培獎”……先生身上的一連串頭銜和榮譽,堪稱顯赫,令人敬仰。而更令人敬仰的,則是他一生取得的學術成就、體現的精神品格。

為學:“不合時宜”的堅守

黃枬森一生有許多的故事值得書寫。但作為一名學者,他的人生經歷卻相當簡單: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來建設、來發展,是其終身追求。在有的人看來,這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不太靈活”,但這恰恰體現了他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對學術立場的堅守。

1939年秋,18歲的黃枬森進入四川省自貢市蜀光中學高中部學習。在那裡,他迷上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艾思奇關於正確的哲學是真理、唯物論和辯証法就是正確的哲學等觀點,引導他走上了革命和進步的道路。

1943年,已成為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的黃枬森轉入哲學系,廣泛涉獵各種哲學流派,尤其是西方哲學。但他思考得最多的,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黃枬森來到北京大學,以研究生身份擔任理論課助教。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工作者,他進一步堅定了哲學思想有正確與謬誤之分、哲學可以成為科學的觀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枬森的學術工作一直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撰寫一系列文章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二是與一些同行一起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哲學筆記〉注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3卷本、8卷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人學理論與歷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等一批有重大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陸續面世,黃枬森也成為享譽中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晚年的黃枬森總結自己70年的哲學研究,特別強調:“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指導實踐,是因為它是科學的。”

為人:“三寬”的“大好人”

平和、朴實,不搞花架子,不嘩眾取寵,文章如此,為人亦如此。這是黃枬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寬廣、寬容、寬厚”,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翼星教授這樣描述﹔“是個‘大好人’”,熟悉黃枬森的親友鄰裡這樣認為。“三寬”的“大好人”,堪為黃枬森一生為人的寫照。

貫通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熟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使黃枬森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具備了寬廣的視野、深厚的功底。然而,黃枬森絲毫沒有盛氣凌人、唯我獨尊的氣勢,待人十分謙和、寬容。“有的學生研究領域超出他的范圍,他能寬容﹔有的學生出現了過失,他能寬容﹔有的學生發表了不同的學術觀點,他能寬容﹔有的學生甚至言辭激烈、有些失禮,他也能寬容。”黃枬森的學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這樣講述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

同為黃先生弟子的徐春,曾這樣描寫作為“大好人”的黃枬森:“我去前蘇聯學習時,他為我准備一些美元以資行程﹔我結婚時,他和師母送我綢緞被面表示祝賀﹔我生女兒時,他為我送去一隻剛出爐的匈牙利烤雞……每當我想起這些往事就會感動得流淚,可這在黃先生看來是順理成章,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也許這些生活小事他早就不記得了。”

他不但對學生如此,對其他人也是這樣。記者曾多次聆聽過黃先生的發言,並多次約請他撰寫文章。他的發言總是切中肯綮、娓娓道來,非常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對於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他總是耐心傾聽,從不自以為是、武斷作結。對於記者對他的文章進行的刪改,他從來沒有表示不滿、予以拒絕,而是充分肯定、積極鼓勵,不同意的地方也是和顏悅色地提出來,“與你們商榷”。

“我不在乎人們說我‘左’還是‘右’,我隻堅持我所追求的真理。”朴實的話語盡顯先生的品格和追求。(記者 彭國華)

(責編:張湘憶、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