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程
2013年01月29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任何工作,其成效和長效,不僅取決於執行力,也往往與認識能力有關。比如,以當前的改進作風為例,如何釋放改作風的“紅利”,怎樣避免改作風成為一陣風,關鍵就在於,我們在何種高度去認識其影響、評估其意義
“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習近平在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的告誡,不僅表明工作作風問題絕非小事,也為我們指明了改進作風的工作導向、價值取向。
作風建設,重在取信於民
某些干部眼中的工作作風“小問題”、“小毛病”,人民群眾究竟怎麼看?
身邊的例子就能証明。本版推出的“改進作風大家談”欄目,引發持續熱烈的討論。許多讀者發來長信,以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反映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措辭之尖銳、語言之犀利,讓人深感群眾對不良風氣的厭惡。
有讀者寫道:過去鄉干部經常到村裡來了解民情,村民家裡的狗都認識了,來了也不咬,現在卻常年見不到。期盼多一點兒“狗不理”干部!
還有讀者寫道:現在逢年過節,有些領導干部熱衷“往上跑”,忙於去上級和領導家密切關系。讀者提議,建立一種激勵機制,讓領導干部“往下跑”,幫群眾化解矛盾、解決困難。
這些來信,反映的都是未經修飾的生活現象,表達的都是朴素真實的感受認識。總而言之,心系群眾、埋頭苦干就會被群眾贊許、擁護和追隨﹔不務實事、驕奢淫逸就會被群眾痛恨、反對和疏遠。
因此,工作作風的好壞,絕非什麼小問題。重視作風建設,黨員干部就能和群眾打成一片,培植豐厚的信任資源﹔反之,對工作作風不重視、不檢點、不思考,高高在上、前呼后擁、吃喝玩樂、走走過場,久而久之,脫離群眾就是必然。不僅如此,群眾對不良作風的失望、反感、痛恨、麻木的情緒也會不斷積累。習近平所說的“無形的牆”,就是這樣一種心理上的隔膜、隔閡。
在這個意義上,當前改進作風,就要認真理解中央的完整表述,“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改進作風,歸根到底是為了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是為了取信於民、夯實黨的群眾基礎。也正因為此,改進作風,不僅要發揮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要發動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來監督、來評判。這段時間以來,原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旅游會議”、“自動回復”、“躲避記者”、“暫借豪車”、“官話套話”等不良作風,正是在社會的高度關注中,迅速得到處置或者整改。自上而下的壓力、自下而上的動力,對於改進作風來說,正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
改進作風,是從源頭反腐
潰堤蟻穴,氣泄針芒。作風建設與反腐倡廉密切相關。反腐敗,制度建設對應的是法治視角,追求的是客觀條件,而作風建設對應的則是人格視角,強調的是主觀要求。
“不怕領導有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領導干部的腐敗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許多貪腐官員落網后,都會憶起第一次吃請和第一次收禮時的不自然,后悔從吃拿卡要的小事開始,一步一步腐化墮落。
就此而言,中央推進改進作風,體現的正是反腐源頭意識。不良作風是一種“亞健康”,有些是腐敗的直接誘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廉潔從政等這些優良作風,是與腐敗天然絕緣的屏障。
據報道,中紀委已經要求紀檢監察機關把監督八項規定貫徹落實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制定監督檢查辦法和紀律處分規定。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不僅可以形成“治未病”的反腐效應,而且將給全社會帶來一種政治導向和示范效應。
“打掉隔開黨和人民的無形之牆”,需要牆兩邊的力量形成合力。黨員干部發力,人民群眾給力,像習近平強調的那樣,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我們就能以作風正黨風、以黨風贏民心,在從嚴治黨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相關專題 |
·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