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強化創新驅動 發展實體經濟

張樂夫

2013年01月17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必須立足於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形勢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創新驅動下的實體經濟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是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體經濟,須把握三個特征、實現三個突破、抓好三個轉變。

  把握三個特征

  以創新人才為依托。在“人口紅利”逐步衰減、新生勞動者對勞動報酬要求更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是實體經濟發展將長期面對的一個基本事實。收入倍增目標必須通過高質量的就業來實現。實體經濟如果繼續依靠低勞動力成本模式發展,就難以生存下去。實踐証明,傳統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主要標志就在於以人力資本為主的新型資源的重要性明顯上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實踐表明,投資於勞動力能夠激發更多的發明創造,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培養和擁有高素質人才。人才高度決定產業高度,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就不可能發展高端產業。

  以創新產業為支撐。我國走過了跟隨式工業化道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我國的工業化在相對技術成熟、產業成熟、市場成熟的領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當今世界正在孕育新的產業革命,其核心是網絡信息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融合推進產業突破。歐美國家近年來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不是簡單地提高制造業比重,而主要是借助信息技術重整工業產業鏈,打造新的高端制造業。新的產業革命是一次系統性變革,必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將改變工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同時孕育著巨大商機。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跟上新的產業革命步伐,從主要依靠量的擴張向主要依靠質的提升轉變,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要以創新為核心,向各個產業高地攀登。沒有創新支撐、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最終隻能被固化和鎖定在低端環節。

  以創新型企業為主體。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由於資金、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更多地被政府控制,企業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大大削弱。在創新型經濟下,企業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尤其重要。那些掌握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擁有良好創新管理和文化、技術水平居於領先地位、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體。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創新型領軍企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美國的蘋果、波音、微軟、英特爾,日本的豐田、索尼、鬆下,德國的大眾、西門子,韓國的三星、現代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本國乃至全球的技術創新。

  實現三個突破

  實現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本提升的突破。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標,必須解決勞動者報酬增長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問題,這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增加居民收入,既要強調再分配公平,更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顧效率和公平。隻有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才能實質性提高勞動者收入。不能以犧牲勞動者報酬為代價來實現產業發展,而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把發展產業與擴大就業、富裕人民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分配結構調整,促進收入倍增﹔通過就業結構、分配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加快升級,使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本提升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實現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突破。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一個較高階段,但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產成本剛性上升、新興產業缺少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發展仍以技術跟隨為主、高端產業處於低端環節等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依賴,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結構調整的突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導致國際市場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劇我國產能過剩矛盾和經濟結構問題。必須加快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變政府主導發展帶來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光伏等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地方政府主導下的盲目發展,沒有核心技術支撐,僅靠規模擴張,是不可持續的。必須真正落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驅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抓好三個轉變

  從抓物質要素投入為主向抓人力資本提升為主轉變。過去發展產業,政府的著力點主要在招商引資、項目投入,工作重心在於幫助企業協調資金、土地以及做好“三通一平”等物質要素方面。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把抓人力資本提升作為重中之重,舍得在人才培養上花精力、花財力。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持續創新能力的領軍型戰略企業家。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力量主導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推行股權、期權激勵,突破阻礙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制度瓶頸,推進高校院所科研體制改革,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從抓產業規劃引導為主向抓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推廣應用為主轉變。實踐告訴我們,新興產業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靠創新產品帶動、市場需求拉動成長起來的。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應放在讓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走出實驗室、走下生產線,突破市場應用瓶頸,更多地靠市場需求拉動產業發展。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重點技術實施一批重點示范應用工程,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推廣應用。加快推進以應用為主的區域性創新平台建設,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加強產學研合作載體建設,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從抓資金項目扶持為主向抓環境營造為主轉變。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仍然是政府引導調控經濟創新發展的有效方式,但不宜事先選定支持某個企業、某個項目,而應著力為經濟創新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一是從整體上推進稅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降低創新型企業稅費負擔,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四放”: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減少企業前置審批﹔放寬,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放平,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放行,降低物流成本、寬帶信息成本、通關成本。三是引導企業推進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創新。四是既培植大企業、也扶持小微企業:推進兼並重組,培植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同時加強對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型企業生態。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