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痴迷體制和權力,並非為了實現公共服務的理想,而是迷戀穩定環境的庇護和權勢所帶來的好處
哈爾濱市環衛系統公開招聘已經結束,事業編制的待遇,吸引了大量高學歷人才——報考457個工勤技能崗位的考生中,竟有2954人有本科學歷,29人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更讓人訝異的是,有落敗的研究生稱:“就算死,也要死在編制裡”。(1月14日《華商晨報》)
繼國考的恢弘場面后,這句“死也要死在編制裡”的“鏗鏘誓言”,再一次讓我們領略到了編制的魔力——不論能力是否對口,不論發展空間是否廣闊,隻要有編制就行。高學歷人才對“體制內生存”如此向往,是一個令人憂心的信號。
編制為何對年輕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原因無非是“體制內生存”更穩定、福利更有保障。當體制外競爭日趨激烈,當年輕人的創業之路越走越窄,年輕人向現實妥協,想方設法設法進入體制內,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追求安穩和幸福,也是一種追求。為何碩士研究生等高學歷者,連環衛工人的飯碗都要搶?因為他們清晰地看到:這個看似不咋樣的崗位,實際上擁有巨大的潛力——“從科員開始做起,然后副科,到了一定的級別后,就可以自然轉為公務員。”很顯然,這些年輕人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報考環衛部門只是他們試圖用“曲徑通幽”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
單就擇業而言,年輕人選擇更穩定且更有上升空間的單位,是符合理性的。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年輕人作出選擇時的動機並不“單純”,甚至存在很多誤解。
無論是行政編還是事業編,最大的價值實現,在於履行公共服務職能。但這些“死也要死在編制裡”的年輕人,顯然扭曲誤解了編制的價值和意義。編制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退可安定平穩,進可升官發財”。他們向往編制,是因為體制能讓他們在這個競爭激烈、風險很高的時代,找到一個最佳的庇護所。
年輕人如果不是為了公共理想,而僅僅是為了利益,將體制作為人生庇護所,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意味著這些年輕人已經放棄了自己,意味他們把理想和青春埋葬在人生的起點上。懷著苟活甚至投機的心態,即便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這些人又能夠創造什麼價值?心態不正,怎能不走邪路?如果讓這些年輕人進入公共服務的崗位,要麼成為庸才消耗納稅人的錢,要麼投機鑽營將公共資源挪為私己。這並不誅心,因為對於這些迷戀體制的年輕人而言,之所以要“死在編制裡”,背后的訴求無非是想“死在安穩中”,或者死在權勢側溢的“油水”裡。
在這些心向體制的年輕人當中,有多少人具有政治抱負和公共情懷?人生剛剛起步,就想成為坐享其成,成為既得利益者,年輕人的這種心態,無疑是時代的不幸。如果大多數年輕人都想坐享其成,那麼誰來創造未來?青春和理想被埋葬,意味著進步的動力和創造的活力被埋葬。嘴上喊著社會不公平,行為上卻在拼搶不公環境下的有利位置,喊出“死也要死在編制裡”的口號,這便是當代不少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改變命運”“尋求安穩”的理由再怎麼冠冕堂皇,“死在編制裡”的誓言再怎麼鏗鏘,恐怕都無法掩蓋這些痴迷體制的年輕人們的懦弱與顢邗。他們痴迷體制和權力,並非為了實現公共服務的理想,而是迷戀穩定環境的庇護和權勢所帶來的好處﹔他們投身於體制,目的不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是為自己未來的人生路尋找托付。“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生活的全部信念和人生的全部價值,或許只是想在安定的體制內安樂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