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將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文化工作的目標與方向。當代中國社會是在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這三種文化傳承融合中延續的。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文化是統領,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起著極其重要的補充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如何傳承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文化以及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的創造性轉換的問題。基於此,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先行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內涵如何限定
目前,對文化的定義有近一百種。在眾多的定義中,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我國的文化內涵,是擺在面前的一個尚需解決的問題。首先,傳統文化因素的傳承在其中是不可少的,但關鍵是哪些傳統因素適合現在。其次,該怎樣融合西方文化。我們反對那種動輒把西方文化簡單拿來的做法,這會在不經意間抹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地位,導致自身文化被矮化,外來文化卻又不能完全接納,從而使整個民族處於沒有文化根基的狀態。因此,討論文化問題必須在一個限定的范圍和前提下,即在內涵的界定前提下來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當下中國文化的內涵限定應該是:在傳統基礎上的、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導向的文化價值定位。其內在價值標准應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為基礎,生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生存樣式。而這樣的結合和轉換,是有其深層價值基礎的,那就是基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前提的對人的關懷。
二、文化創新的基礎是什麼
“創新”一詞是積極的,但是一味泛化創新,就容易離開其本意。創新一定是在堅守的基礎上達到的。創新不是憑空呼喊的,而必須是有根據、有來源的創新。文化的積澱需要時間,文化硬件可以建設,但文化的精髓不是建設出來的,而需要在長期積累中形成。在今天價值觀念受到挑戰的時期,文化似乎成了靶子,許多問題追本溯源往往會被歸結為文化的問題。其實,從總體上看,這有點牽強附會,把許多復雜問題簡化為文化問題,缺乏學術求真精神。文化不能像經濟那樣,可以直接去感受並立即出成效。文化貴在堅持,在堅持中積累,這就需要時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當“合力”出現時才有創新的可能。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創新也一樣。如果文化積累還不夠充分時過分強調創新,就很可能缺乏前提,讓人難以信服。就文化創新而言,弄清楚應該堅持什麼、積累什麼,才有創新的可能。
三、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是何關系
一個國家如果文化發展成果不足,文化實力不夠,即使有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在國際社會也不會受重視。這是因為,文化體現出國民的素質和民族的凝聚力。當然,文化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通過幾項文化產業項目就能達到目標的。畢竟,體現為GDP的文化產業數字,不能全面說明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
文化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后盾,文化產業發展靠文化的發展支撐。而現在,做得如火如荼的文化產業似乎“買辦”的色彩更濃,例如,有些地方樂於把別人的東西引進來賣出去,掙點小錢,而沒有深入思考這些文化對我們發展自身文化有何借鑒和啟示。更不用說,是否會好好考慮自身文化發展的出路。對此,應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堅實的精神基礎。
(作者系《社會科學報》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