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2013年01月05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圖片來源:新華社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我們要積極探索和遵循科學的發展思路,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奮勇前進。

生態文明——延續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學技術造就的工業文明在創造輝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諸如資源緊張、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困難和挑戰。繼續在工業文明的框架中發展,還是另尋他路,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人定勝天”的口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生存,就必須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種背景下,生態文明的理念為大家所接受。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從而將生態文明作為延續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通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實際就是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換言之,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前行,就一定會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不斷探索、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推進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其實質就是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在資源有序利用、生態維護良好的前提下,實現協調發展。

推進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循環經濟是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也是我國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

推進低碳發展。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能夠有效確保國家能源安全,能夠堅定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信念,也有利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完成。

堅定篤行——把握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決策部署

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現實意義進一步凸顯。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生態文明的小康社會是不全面的小康社會。“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隻能進一步加強,而不能削弱﹔隻能進一步抓緊,而不能絲毫放鬆﹔隻能進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緩步伐。

正是站在這樣一種時代高度,黨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科學回答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基本要求、基本任務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應積極探索和遵循科學的發展思路。一是要以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為前提。要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的理念有三個層次,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二是要以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為保証。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標。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當前最為迫切的基本任務有四個方面。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既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堅持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通過調整結構、改進技術、強化管理、深化改革、強化法治、全民參加等多種手段,切實節約能源資源,同時貫徹清潔性和可持續性原則,走多元化之路,致力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進行統籌協調的科學性、有效性﹔要制定並完善環境稅收、生態補償、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要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與執法,尤其是環境評價法的立法與執法﹔要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和干部考核標准。(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