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韓喜平:理論自信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13年01月04日15:1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理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在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進程和規律的前提下提出的新命題。這種理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探索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它經歷了從學習到創新,從方法到內容,以自信推動創新的發展過程

一、理論自信起源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提出

列寧指出“沒有理論,革命派別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而且不可避免地遲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產。”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仁人志士就開始探索中國富強之路,但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一直在黑暗中徘徊與摸索。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曾經指出社會問題的解決僅靠一點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必須依靠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運動,而要有多數人的共同運動,就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主義作為准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多余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正是由於毛澤東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他講,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

馬克思主義由於其先進性、科學性以及與中國時代的適應性而被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並且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所以,高度重視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正是由於其科學性、先進性而被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並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當然,這個時期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是信奉、學習和接受,相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一定能夠找到中國救亡圖存的道理。但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往往教條式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常性的照搬俄國革命的具體作法,結果在革命實踐中導致我們時常犯“左”傾或右傾錯誤,特別是大革命的失敗。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正確理論必須與具體的國情相結合,大革命失敗之初,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就指出:“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應用馬克思主義於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以后,認識到中國革命應該首先到農村展開,領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並在總結革命根據地斗爭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對建立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初步的論証,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同時,針對黨的工作指導中出現的主觀教條主義傾向,1930年毛澤東發表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把馬克思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這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的重要環節。

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1938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長篇報告。深刻地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隻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我們可以看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自信人生二百年”勇氣,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充分體現了一種理論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長征的考驗、遵義會議等一系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正是因為有著這種自信,盡管遭到教條主義的反對,王明等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學說,隻有依靠在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才能奪取全國政權,才符合工人階級政黨的要求,而毛澤東想依靠農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這是農民立場、農民意識,不是馬克思主義,面對這些質疑,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隻有在他們善於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於應用列寧斯大林關於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甚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遭到共產國際及斯大林的反對,斯大林曾公開講”毛澤東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道理。“,為了回避矛盾,我們在出版《毛澤東選集》的時候,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策略性地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①。到20世紀60年代,在中蘇論戰的時候,蘇共還是指責了我們黨在歷史上使用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提法。毛澤東明確說“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一,一個普遍一個具體,兩個東西的統一叫中國化。”

事實証明,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緊密結合形成了我們理論的第一次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奪取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二、理論自信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深入

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理論自信只是方法的自信,也就是自信中國發展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具體如何結合,則需要進一步探討。當然,我們實事求是的承認,以后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有著曲折。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從未進行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新型事業,毛澤東進一步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單靠老東西是不行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新的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而且他相繼發表了《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認識到“最重要的教訓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但是,由於對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足,我們在很多方面是按照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中對社會主義的預測而進行制度安排和設計的,照搬蘇聯高度、高度集中的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甚至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想通過文化革命“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社會主義建設出席的曲折。當然,這種曲折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經驗教訓和理論准備。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無私的黨,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的黨,我們有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自信,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黨的指導思想背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原則、黨的事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以及撥亂反正之后徘徊不前的巨大困難,。強調,“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隻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黨已經具備了相關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自信地運籌戰略思維、策劃改革方略,在深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新階段。

江澤民堅持“理論就是對實踐的總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面對改革開放新局面,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再次強調“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同時代和世界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緊密結合起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面對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情、國情、黨情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中國人民對自己追求的目標、遵循的原則、堅持的思想、運用的方法,以及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明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理論支撐。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結構和科學的體系,並不斷走向成熟。理論自信源於理論的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不斷豐富的過程中積澱起來的,而逐漸積累起來的理論自信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充分肯定,,這種理論自信正在逐漸內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必然的政治品格。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果堅定來理論自信

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成功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指導成功的實踐,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這種作用與反作用間,在理論規律的否定之否定間,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逐漸樹立並日益見長。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深化、拓展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制度,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和諧世界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得中國特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堅實,中國特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定型,中國特社會主義實踐成果越來越豐富。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1979至2011年,我國GDP總量由4062億增長為471564億,增長了115倍﹔人均GDP由417元增長為35083元,增長了83倍多,經濟總量於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民主法制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這些實實在在的成就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成果,而正是這些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取得的偉大實踐成就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來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功實踐,充分証明了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正確的理論。中國社會主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理論自信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是盲目的、主觀的,而是有著大量的成功經驗和實踐成就作堅實基礎,它深深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已經做到了理論創新與改革實踐的良好結合,已經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品格,已經放下了“西洋鏡”和“東洋鏡”,並戴上了屬於自己的中國眼鏡。正以高度的理論自信,以中國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和理論主張來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走向新的更大的勝利。

四、理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

“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理探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正確性催生出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又將繼續反作用於中國特色主義的實踐,使得我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更加明確、更加堅定、更加自信。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的引領,需要偉大道路的鋪墊,更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形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理論就是旗幟,旗幟指引方向,正確的思想理論是實踐發展的靈魂。因此,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依然需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不斷推動實踐發展,並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理論體系更加完備、更加科學,更加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反作用於復興實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我們既要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思想准備,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堅定信心,更要有“舍我其誰”的理論自信。從一方面來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迫切要求我們提升理論自信,提供堅實地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和理論自信也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得到豐富與升華。理論引領實踐發展,實踐推動理論創新。理論隻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戰斗力和影響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論必須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可見,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優秀品格,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力所在,而理論自信的提升也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

理論自信不是理論封閉,不是不需要創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發展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歷史課題,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努力推進理論創新,提升理論自信,更加自信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邁出堅定步伐。那麼,如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提升理論自信,更好地發揮思想理論的指導作用,我認為應該從對內與對外兩個層面做起:

從對內層面來講:首先,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永恆信仰。理論自信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的永恆信仰,來自於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以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堅強信心。高度的理論自信則表現為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不懈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其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不僅能夠提高實踐活動的層次和質量,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內心和諧,更重要的是理論創新能夠激發理論的活力,從而孕育出理論自信。第三,要牢牢把握理論武裝這個首要任務。積極深入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學習和掌握毛澤東思想,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從對外層面講:首先,要善於用中國理論、中國話語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質疑和挑舋。“應當詳盡地闡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一脈相承關系,考察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及其歷史意義,加強對於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厘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某些現代思潮的根本界限,從而消解西方學術界對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或曲解,反擊西方對中國思想理論乃至意識形態的挑舋。”其次,要研究對外傳播藝術。把中國文化、中國理論推向世界,努力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當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嘗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國際化,進一步提升中國理論的自信。第三,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既要保持理論的獨立性、特殊性,也要在馬克思主義這一界限的前提下,吸收、包容世界的合理性因素來豐富自己的時代性內涵。

(作者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