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生態文明建設應以人為本
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28日09:04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明確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並為我們下一步建設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裡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可以說,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當前,之所以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隻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凸顯,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由此帶來自然災害頻發。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淨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隻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良好生態環境、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與擴大內需、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結合起來。

  建設生態文明,思想認識上的轉變同樣重要。要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一方面,要摒棄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口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另一方面,還要辯証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辯証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要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科技工作者、環保專家的宣傳作用,通過家庭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和社會環境宣傳教育使每個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公眾參與環保的意識,提高全社會環保參與程度。

  此外,還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要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保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杆,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環境經濟配套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績效考核﹔積極探索和鼓勵以社區為基礎的基層環保模式等。 (執筆:吳偉華)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