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蘇長和:要敢於不躲避不回避民主話題
蘇長和
2012年12月27日1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走老路,開辟新路,是一個民族敢於在智力和實踐上挑戰自己,在競相接力中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貢獻的重要途徑之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黨要在堅定不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始終要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三個自信”反映了主流民意,突出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主體性意識,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覺地在國際比較和對話中,抽象概括完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話語體系,推動並推進國際學術話語體系的中國轉向,擴大中國知識的國際影響力,具有指導性意義。

無自覺,不自信,難自強!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首先需要理論工作者有強烈的主體性意識和自覺態度,鑒別和抵御不同思潮的干擾,維護道路、理論、制度的主體主導地位。道路自信的核心是自覺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道。

理論自信的核心是自覺地提煉並運用具有中國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概念,闡述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要義,揭示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話語體系。

制度自信的核心是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自覺地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權威性和尊嚴性,在制度建設上絕不朝歐暮美,簡單照搬西方制度,有信心和耐心走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

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還需要理論工作者要有世界眼光,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敢於在國際比較和對話中,增強自己的自信。任何一條道路、一種理論、一套制度,一旦封閉,則必僵化,一旦開放,必然在汲取外來先進文明中吐故納新,保持強大的吸納力和生命力。真正自信的道路、理論和制度,是不怕進行國際比較的,是能夠在持續的國際對話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的。

例如,我國在沒有對外軍事擴張和經濟殖民的前提下,成功地以內部制度創新的和平途徑進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條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截然不同,其背后既有我們強大的文化基因因素,更與中國制度的節制與和平屬性不可分割。

再比如,制度的自信要求我們在國際上要敢於不躲避不回避民主話題。中國有自己的民主理論和資源。中國13億人探索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其內在的人民主體地位、協商與集中、“選”、“舉”結合、科學決策和糾錯機制、內外統籌兼顧、國際關系民主化等思想,實際上正在推動著人類民主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很可能對西方國家即將開始的“再民主化”運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在發展道路的國際比較中,我們理應有價值和制度自信,不怕對話,敢於對話。

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也需要我們在政策、學術和生活中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的思維習慣,尤其要從文化主權高度,認識到獨立的話語體系對道路連貫性、理論系統性以及制度自洽性的意義。例如,按照窮兵黷武的國際政治理論,一定會把中國的和平發展理論講歪;按照“有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概念,一定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邪;按照精英理論指導,則可能使我們在實踐中脫離人民群眾和人民主體的思想。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理論工作者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提高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思考問題的能力。

當今世界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口,各種新舊觀念、價值、制度和道路在競爭中進行選擇,人類可能退回到無序競爭中,也可能邁向到新型有序發展道路上。不走老路,開辟新路,是一個民族敢於在智力和實踐上挑戰自己,在競相接力中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貢獻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思想結晶,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理應在人類政治文明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