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江西吉水抬土造田,部分水庫移民不用背井離鄉

學習貫徹十八大:保了耕田 順了民心

人民網記者  劉士安  張  健  任江華

2012年12月25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贛江穿吉水縣而過。古人在此逐水而居,今人則要因水而徙。 

為了支援下游的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江西吉水有不少鄉鎮被劃進了庫區。耕田與山林將沉睡水底,失去耕地的百姓,將遷往他處。

講起這些,李長生的眼裡就噙滿淚花。這位負責移民工作的縣委常委,深知老百姓想些啥。有一回,他去做移民工作,找到人時,那位老表正坐在田埂上。田裡是一片綠油油的禾苗,老表直直看著,眼眶裡淚花在打轉。那一幕給李長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支援國家建設當然不能含糊,但鄉親們的感情也必須充分考慮。”李長生說,“省裡、縣裡之所以搞抬土造田,就是要盡量減少移民數量,盡量減少耕地損失,盡量保住鄉親們的合法權益!”

跟水搶耕地,水漲田也長

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就沒有了生活的依憑。那麼,可不可以既能蓄水,又不淹田?

吉水正是照著這個思路去探索的。水漲田也長,他們搞起了“抬土造田”。所謂抬土造田,通俗點講,就是把耕地拔個個,讓那些將被水淹沒的耕地長到水平線上面去。耕地如果保住了,鄉親們的生活就有了依靠,糧食收成也不會減少了。 

12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吉水縣水田鄉富口村,村民帶我們走進了一大片齊整開闊的水田。這片田坐落在一面朝陽的山坡下,田裡“U”形渠縱橫,機耕道直行,秋收后留下的稻茬已經枯黃。

“這一片是抬土造田的試驗田。我們種了3年多,每年都種雙季稻。”水田鄉黨委書記黃明熙說。吉水是第一次搞抬土造田,涉及耕地面積又很大,為謹慎起見,他們請來專家組,選了這塊地先搞試驗。3年下來,心裡逐漸有了底,大規模的抬田這才開始展開。 

“你們抬土造田具體是怎麼操作的?今后抬田區持續耕作有沒有保証?”記者問。

“專家組做過實驗,水稻的根系吸收土壤養分,最深一般隻能到地下25厘米處。所以我們隻需把這一深度的土層保護好,持續長稻子就沒有什麼問題。抬田的時候,我們先把地下30厘米以上的這層土——我們叫耕作層,屯放到一邊,再往翻開的地裡依次墊上基料層與黏土層,把地勢墊高,然后再把耕作層的泥土蓋上去,抬田就做好了。剩下就是做營養測試、施肥補料了。”黃明熙說。

有地就有根,有田就有家

如今,因為搞了抬土造田,真有一部分百姓用不著背井離鄉了。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移民工作,主要分兩種:異地安置與后靠安置。簡單來說,異地安置就是需要當地百姓背井離鄉,遷往別處﹔后靠安置則可以在家鄉留下來,但需要把房子挪個窩,比如從村東頭挪到村西頭,從地勢低的地方挪到地勢高的地方。在實際操作中,實行抬土造田的鄉鎮村落,大多採用了后靠安置。

八都鎮中村就是一個后靠安置的村落。

18日下午,記者來到中村。進村的路極不好走,加上小雨天氣,滿道盡是泥濘,仿佛到了一個工地。進到村裡,入眼的首先是幾列新修的小樓,排得整整齊齊。

“你們看到的這些樓房,一幢就是一戶人家。那些進度快的,都已經搬進去了。”八都鎮鎮長江善錦說,“中村的老房子太破舊,村裡人一商量,決定借著抬田的東風,搞一次統籌規劃。新的住宅樓建在一起,全村人都喬遷新居,而那片零散的老房區,都用來抬田。”

63歲的村民朱列仔就是“進度快”的人,一周之前就搬進了新樓。朱列仔說:“我們這個村,有將近900人的農業人口,都是靠田吃飯。以前聽說修庫區要淹田,大伙心裡都沒底。現在不發愁了,鄉親還是鄉親,耕地還是耕地,不怕水漲上來。而且,村裡抬田后,因為村裡統一規劃,把以前那片零散的老房區也用來抬田了,現在田地更多了!”

節省了資源,順應了民心

在水田村,峽江水利樞紐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姚毅臣告訴我們,抬土造田也有局限,隻能在淺淹區進行。淹得深的地方要想抬土造田,成本就會劇增。

即便如此,抬土造田仍然為吉水從水裡搶回了大片耕地。“吉水縣本來就人多地少,耕地資源非常緊缺。實施抬田工程后,從水裡搶回3.75萬畝耕地。這些耕地可以永續使用,其產糧在正常情況下,可解決5萬人的吃飯問題。而且,3萬多靠地吃飯的鄉親不用背井離鄉,153萬平方米的房屋免於拆遷。”李長生說。

實際上,抬土造田所產生的效益,還不止這些。

據村民介紹,抬土造田給建設高標准農田帶來了機會。吉水縣的不少鄉鎮,因為緊鄰贛江,地勢較低,往往十年九澇,影響收成。而且農村的耕田,常常是面積大小不一,地勢高低不平,耕田作業隻能各自為戰。村民因為農田的灌溉與排水問題,還常常鬧糾紛。實施抬田后,新的農田變得勻齊平整,更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同步修建的現代化灌溉排水設施,解決了這些難題,抬田區變成了“旱能灌,澇能排”、“水能順暢到田,農機便利下田”的現代化農田。

“錢從哪裡來呢?”記者問。

“抬田的錢列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經費。與高額的房屋拆遷、移民安置費用相比,抬田費可說是非常經濟。既不勞民,又省經費,既支援了國家建設,又保護了耕地資源,這種一舉四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姚毅臣說。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