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種田不僅不交公糧,而且補貼一年比一年多,糧價一年比一年高,這田種得越來越有勁了!”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農民鄧先鋒日前對記者說。鄧先鋒不僅種好了自家的責任田,還把別人撂荒的水田都種上水稻,現在一個人種了34畝田。正是有了眾多像鄧先鋒這樣的農民,我國雙季稻播種才穩步恢復。
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引導下,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農業部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雙季稻僅早稻總產量就達3329萬噸,比去年增產54萬噸,總產量基本恢復到2009年水平。
雖然當前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總體不錯,但也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打工潮興起后,由於種田比較效益不高、農村青壯年不足,在一些地方存在耕地直接撂荒和隱形撂荒現象。國土資源部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直接撂荒耕地約3000萬畝。在長江流域大部分地方,傳統上是“稻—稻—麥”模式,即早稻收割后種晚稻,晚稻收獲后種小麥,實際上是一年三熟,但現在普遍隻種一季中稻。最近幾年,國家採取多種措施引導農民恢復雙季稻,僅今年全國就增加了170多萬畝。即便如此,和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仍相差較遠。可以說,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的保護,一刻都不能放鬆。
那麼,如何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呢?
首先,要繼續穩定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我國糧食之所以能夠“九連增”,政策引導是關鍵。今年中央財政繼續增加“三農”支出,預算達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9%。去年秋冬播前,中央財政首次提前撥付農業“四補貼”及高產創建資金1300多億元,支持農民購買農資。此外,糧食最低收購價連年緩步提高,今年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比去年提高了18元、18元和12元﹔今年生產的國標三等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公斤1.02元,比去年的0.95元提高了7分錢。這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使我國糧食連續9年穩產增產。
其次,要讓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客觀地講,目前農民種田比較效益仍偏低。“1畝田,種中稻打1200斤,種早、晚兩季加起來也就2000多斤,忙一年就多收1000多元,頂不上打工一個月。”湖北省蘄春縣劉河鎮黃金寨村龔正喜說。龔正喜家有4畝多山田,他告訴記者,如果請人請牛,每畝水稻人力、畜力成本約1640元,隻有自己種,才能掙到工夫錢。比較有效的辦法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從而大幅降低種田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安徽省霍邱縣宋店鄉種糧大戶王厚雲種了3756畝水田,據他講,以一畝田計,每季水稻,成本約910元,機械化種田的成本優勢顯而易見。
此外,要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目前,種田與外出打工的比較效益偏低,農民安心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新農保、新農合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做基礎。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望天畈村78歲的陳細姑,在村衛生室看胃病,一個療程下來,連診療費和藥費在內總共才花了15元,實現了“就醫不出村,小錢治大病”。這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我國近幾年在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記者 黃俊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