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深刻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2012年12月21日08:42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基於這樣一個判斷,大會確定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小康社會是長遠目標與階段性任務、繼承與發展、過程與結果的辯証統一。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同志設計了現代化進程“三步走”戰略藍圖,到上世紀末實現小康。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對小康社會作了新的展望。十六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在上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對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作出了新的描繪和完善。十七大延續十六大主題,根據發展的新形勢,取得的新成就,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了進一步調整。十八大繼往開來,在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性目標超越預期的新形勢下,順應人民期盼,准確判斷趨勢,更加清晰、更高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既令人鼓舞又切合實際。

  新世紀新階段,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12億到2011年47萬億,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5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1135美元到2011年5432美元,扣除價格因素按平均匯率折算,增長1.4倍﹔外匯儲備從2002年2864億美元到2011年31810億美元。經過十年奮斗,經濟總量和進出口總額均位居世界第二,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可以肯定地說,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條件更加充分、基礎更加扎實、目標更加接近。

  從國際國內大勢來看,我國仍將處於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條件、內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金融危機還在持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復蘇緩慢﹔與此同時,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利益格局正在孕育革命性變化,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世界多極化進程加快,大國及其集團、各種跨國組織、地區組織博弈加劇,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和平因素逐漸增加﹔與此同時,國際政治再平衡必然伴隨秩序重建和利益碰撞,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沖突有可能擴大,我國周邊事態也變得復雜而敏感。國內形勢也面臨許多階段性新特征新變化,發展方式轉變緩慢,經濟結構惡化積重難返﹔利益分配不公,社會結構日漸失衡,矛盾易發多發,風險加大加劇﹔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發展潛力、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抑制﹔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嚴格約束。總而言之,在新的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面臨機遇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決定性不同於必然性,所謂決定性階段,意味著時間更緊迫、任務更艱巨,唯有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努力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對此,我們務必要保持清醒頭腦,頑強拼搏,力戒空談,積極實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

  全面建設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十六、十七、十八大一以貫之的總體目標。過去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任務圓滿完成,十八大根據發展實際和對新形勢的分析判斷,對總體目標作了調整和深化,按照五位一體總布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經濟持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兩個“倍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但必須實現科學發展,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的前提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加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優化貿易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根本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廣泛的人民民主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切實保障廣大人民民主權利,使民主意願真實表達、民主形式豐富有效、民主參與積極有序,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在健全法制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法治,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維護司法權威和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是物質豐裕和精神豐富的有機結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育、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鼓勵文化創新,豐富文化產品,共享文化資源、支持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文化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競爭力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要以高度的自覺和充分的自信創造性闡釋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廣泛傳播、擴大影響。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都能過上富裕、體面、尊嚴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起點公平、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的環境,為國家全面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資源支持。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和創業,提供良好環境,提倡勞動致富。努力實現社會結構合理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保証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全面實現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全民社會保障,真正達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保障水平。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國土是人民共存的空間,生態文明意識的高度自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和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歷史責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節約、高效、循環利用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實施生態工程,以自然修復為主﹔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減少或禁止對生態敏感區的人類活動干擾﹔提高森林覆蓋率,全民動員綠化美化祖國大好河山,建設青山綠水藍天家園,建設美麗中國。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樣離不開改革開放。十八大報告突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旨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制度保障。同時,改革開放的目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到2020年,要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正確適度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尊重市場規律,保護各種所有制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公平獲取生產要素。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報酬,合理確定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公共服務為主要形式的再分配機制,合理控制收入分配差距。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對外經濟格局。總的要求是,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廣泛推行協商民主,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擴大人民民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制化。

  文化體制改革目標。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三貼近”原則,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良好環境。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提供制度保障。

  社會體制改革目標。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政府依法管理,社會組織依約自律,基層群眾自我管理,建立各方參與、互相支持、協作互動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提高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發揮保障功能,公平保障對象,增強保障的可持續性。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國土空間開發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區域發展、生產力布局、產業政策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健全資源節約制度,完善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環保政策體系,引導和鼓勵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以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為主導的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平衡生態和經濟、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長遠利益關系的體制機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執筆:省委黨校副校長 馮 湖)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