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孔子兩次直接談到“天命”,並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養結合在一起。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其實,孔子所說的天命,第一,它客觀存在﹔第二,它不但不是迷信,還是正信。
孔子的“天命”,到底有什麼內涵,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但是,大致應當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客觀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先我們而存在,或我們無法改變,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
比如,我們生在地球上,生在中國,這就是天命。我們生而為人,這也是天命。
我們生在這樣的家庭裡,有這樣的父母、兄弟、姐妹,這也是天命。
這一切,都是我們必須認知和認同的,必須無條件接受的。
接受了這些之后,我們還得對這些命定的一切盡相應的責任,這就是天命的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的道德責任、為人的准則、人的出處窮通等豐富的含義。
也就是說,能認識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即,人不僅是一個道德的存在,從而區別於一般動物﹔而且,人還負有建設道德世界的責任。
所以,按照孔子的理解,他的“知天命”的“知”,不僅是指“知曉”,“認知”,更是“履行”,是“知行”的合一。
具體地講,就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我們必須認知天命。
認識到天命確實存在。人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托,在一定的憑借中發展。而且,生而為人,必須有所承擔,這樣的承擔,無從推卸,因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命。
第二點,我們必須敬畏天命。
敬畏這些命定的先天的一切,而不是嫌棄這些。這是敬畏心。
那麼,敬畏天命,會不會導致我們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聽之任之、無所作為呢?不會。因為天命本身包含了我們主觀上的努力,尤其是包含了我們必須承擔的道德責任。
第三點,我們必須履行天命。
知天命即是知“使命”。在認識到並敬畏這既定的人生依托的前提下,也能認識到人作為萬物之長,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現在個體身上,就是個體的歷史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即歷史使命感,從而順應既定的條件、背景和憑借,乘勢而為,百折不撓地向著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所以,敬畏天命可以使我們擁有一個更加積極和義無反顧的人生。
知天命不僅使我們有敬畏心,還賦予我們進取心。
認知天命,是仁﹔
敬畏天命,是禮﹔
履行天命,是義。
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這就是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