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我國經濟進入減速期的風險分析
徐杰
2012年12月18日09:21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2010年第一季度至今,中國經濟增長呈下滑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家能基本達成共識的是,我國經濟將進入一段減速期,將在未來幾年裡,保持8%左右或 7%至 8%的速度增長。在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大小以及動力之源都在調整,經濟將遭遇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蘊含著一些新的潛在風險。甄別這些風險並及時加以應對,將是確保實現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
  經濟減速帶來潛在風險: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是關鍵
  當前減速期存在的潛在風險主要體現在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加大,銀行資產質量下降以及失業問題可能加劇。
  第一,當前最大的風險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虧損面可能擴大。今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117億元,同比下降2.2%。6月當月實現利潤4682億元,同比下降1.7%。1—6月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6905億元,同比下降10.9%。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表現尚好。私營企業實現利潤6947億元,同比增長16.5%。在東南沿海各省市,則出現了中小企業虧損面擴大,甚至大范圍停產、關閉的現象。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項生產成本上升,同時需求下滑,它會進一步帶來銀行資產質量下降和失業問題嚴重等問題。
  另外,自國際金融危機后的4萬億刺激政策出台后,大量資金流向了以國企為主的企業,進而上馬了不少效率低下的重復性項目。這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比金融危機之前更為嚴重。除傳統的鋼鐵冶煉等產業外,當前還出現了大量風電、光伏等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中國似乎陷入了產能越調越過剩的怪圈,這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第二,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大。進入2012年,在穩增長背景下,全國對於基礎設施的投資正在加大、加快。廣東、重慶、長沙等省市已紛紛拋出了萬億元的穩投資計劃。據統計,目前全國各省市的投資計劃累計已超過10萬億元。今年前8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同比增長0.2%,而前7個月下降 3%。這一趨勢對整個固定資產投資起到放大和帶動作用。各省市自治區大力投資基礎設施、服務業等領域,勢必增加新的債務負擔。再加上之前地方政府積累的巨額債務,當前其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同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也呈下滑趨勢,地方政府更將入不敷出,會更加積極地向銀行尋求資金支持。
  對於企業來說,一方面是中小企業的銀行債務負擔沉重,另一方面是企業的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企業間三角債問題嚴重,最終可能導致企業大面積倒閉潮。今年 1—5月,全國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升至 7.54萬億元。截至8月23日,已公布半年報的1437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整體規模達8039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約45%。有超過五成的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在增加,其中很多產生時間不到一年。
  第三,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存在上升壓力。隨著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一些中小微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商業銀行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自去年第四季度起,銀行業不良貸款和不良率開始雙升。盡管今年第一季度不良貸款率曾一度從1.0%下降至0.9%,但僅僅維持了一個季度便開始重拾升勢。在受經濟沖擊較為嚴重的溫州地區表現更為明顯。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其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已高達3%,比年初上升1.64個百分點,比7月上升0.15個百分點。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2個月上升,創10年來的新高。根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2012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增長動力趨緩,不良貸款余額小幅增長。下半年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商業銀行將面臨息差逐步收窄、存款增長乏力、貸款審慎投放、資產質量壓力和中間業務發展受限等方面的嚴峻挑戰,盈利增速將進一步顯著減緩。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提速,也將對商業銀行構成深遠而嚴重的挑戰。
  第四,失業壓力可能進一步凸顯。經濟增速下滑,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以及虧損面擴大,將直接帶來失業人數的上升。當前從統計上看,我國失業問題尚未明顯惡化。但一方面,我國目前缺乏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的就業統計數據﹔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后續影響會逐步顯現。另外,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會進一步顯現。
一方面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對技能工人、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會有明顯的增加﹔另一方面與用人單位要求相適應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對短缺,所以這個矛盾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會更加顯現。
  應對減速期的風險:多看少動,注重長期改革
  面對這些潛在風險,從政府部門到企業應該如何認識並加以應對呢?
  第一,認清趨勢,順應市場。經濟進入減速期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開始下滑,經濟將達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通過頻繁刺激需求給經濟打強心針,而是順應這一趨勢,確保經濟在這一均衡水平上健康發展,提高增長的質量,減少無謂的波動。從決策者到企業等市場主體都應認清形勢,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作為決策者來說,一方面需要保持積極穩妥的經濟政策,多看少動。無謂的政府經濟刺激政策隻能刺激短期的增長,長期裡是不起作用的,反而增加了經濟的波動,掩蓋了真正的經濟周期,也掩蓋了真正的經濟結構風險。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如何從長計議,在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勞動力等各項成本不斷攀升的挑戰下,通過體制改革來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作為企業來說,要清醒地認識到,從前高速發展,掙快錢、大錢的日子已經過去,需要下功夫去真正了解市場變化的趨勢,順應市場的規律,在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第二,密切關注企業及銀行經營狀況,短期經濟政策穩中有進。企業虧損面擴大確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我們需要看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全球需求下滑,現在的情況是之前過度刺激之后的必然調整。在供給面上缺乏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外來沖擊前提下,隨著周期進入減速階段,企業、銀行不再延續以前的輝煌在情理之中。客觀地說,我國企業的經營狀況遠未到需要恐慌的時候,應對其進行密切的觀察和監測,多看少動。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多年來呈雙降狀態,資產質量較高,抵御不良貸款風險的能力較強,因此也不必過於在意。
  當然,多看少動並不意味著無所作為。鑒於短期內經濟下滑較快,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當前利率確實存在一定的下調壓力。建議進一步觀察CPI和經濟增速,如果二者繼續走低,可以通過下調利率的方式來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應調整投向和方式。不要過於依賴對大型項目的直接投資,應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減免稅收等各種措施,來引導資金流向更符合政策的行業和企業。同時積極帶動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第三,注重就業,完善應對經濟波動的社會緩沖機制。就業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穩定的關鍵一環。我國長期以來存在一個似是而非的認識,即中國經濟增長低於 8%就會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長期以來,我國GDP高速增長與就業難同時存在,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壓力一直很大。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經濟增速在 3%左右甚至以下,也並沒有出現大量失業的現象,民眾即便失業,短期內也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因此,應進一步重視就業政策,鼓勵各種形式的就業。首先是多方鼓勵小微企業發展。小微企業發展對於國民經濟總值的貢獻不大,但對於就業的貢獻則是巨大的。前期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已經初見成效,包括減稅、降負等,今后應進一步將支持性政策落到實處。其次是鼓勵創業。通過提供部分資本金、降低成本等支持措施,幫助以年輕人、下崗城鎮職工以及返鄉農民工為主的人群實現以創業代替就業。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應對經濟波動的社會緩沖機制。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失業、退休和疾病的壓力。
  第四,推進改革,挖掘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一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主要來自於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群等。具體到中國這一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城鎮化這一工業經濟取代農村經濟、城市經濟取代農村經濟的過程,更是蘊涵著巨大的生產力。當前,政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激活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首先,進一步完善市場,給予各類競爭主體以更平等、更自由的競爭環境。過多的市場管制和分割,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擠壓了未來經濟發展的空間。其次,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最具效率的經濟形式,這一點在今年各類企業的盈利能力對比上再一次得到証明。要將各類壟斷行業向民營企業開放,不必過於擔心競爭,競爭的結果可能是雙贏的。另外,在尊重市場規律基礎上鼓勵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政府應以引導為主,不要過於干預和扶持,由市場來決定優勝劣汰。最后,腳踏實地做好城鎮化工作。不可急躁冒進,要順應農民的意願。

(責編:趙晶、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