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訪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
馬志剛
2012年12月17日09:51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並把“就業更加充分”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如何理解這一重要精神?如何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記者日前採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

記者:這些年來,在勞動力總量增加較多、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我國就業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成就。如何評價過去的成績?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該怎樣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更高質量的就業”?

賴德勝: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這些年來,我們堅持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制定並實施了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間,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98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3%以下的較低水平。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億多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億人。新一輪青年就業高峰的壓力得到較好化解,2003年至2011年,4000多萬高校畢業生實現穩定就業。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和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十分了不起,這不但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疊加、城鎮就業壓力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交織的基本狀況一時難以改變,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而且,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以及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過程加快,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要求將會更加迫切,勞動者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根據就業環境、就業能力、就業狀況、勞動者報酬、社會保護、勞動關系等多個維度測算的就業質量指數,可以發現這些年我國就業質量是不斷提高的。但利用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就業質量問卷調查數據測算也發現,當前就業質量的總指數僅為55.35,這表明我國提高就業質量的任務仍任重而道遠。就業份額指標很能說明問題。根據國際經驗,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隨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直到70%至75%左右而處於穩態。目前,我國勞動收入的份額遠低於這一數字。

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不僅包括要擴大就業規模,而且包括要提高就業質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更高質量的就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幾年促進就業的方針政策,我們一定要學習、貫徹好。隻有就業質量提高了,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記者:現在關於我國的人口紅利有很多議論。但不容否定的是我國仍擁有數量龐大的勞動力,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需要就業。請談一談當前的勞動力市場變化,這對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意味著什麼?

賴德勝:自2011年開始,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每年編寫一本《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用以反映不同時期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從今年的研究成果來看,當前勞動力市場主要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新變化:

一是勞動參與率逐漸下降。勞動參與率反映的是在全部勞動年齡人口中經濟活動人口所佔的比例,是衡量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重要指標。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個是入學率特別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提高,推遲了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年齡﹔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老齡化趨勢的加速,提高了勞動參與意願比較低的人口的比例﹔還有一個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家庭的勞動供給決策,一些家庭成員因為家庭總收入比較高而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勞動參與率下降說明勞動力資源的使用仍不是很充分。

二是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比如,每年獲得高級職業資格的人數2001年為117997人,而到2010年則增加為249108人,增長了2.11倍﹔擁有初級和高級職業資格証書的人數也增長明顯,分別由2001年的1756881人、523010人增長到2010年的5899097人和2097432人。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為全社會人力資本總量的進一步提升,為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招工難”並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產業結構的偏差,前者提高了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強化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地選擇偏向﹔后者抑制了對高層次勞動力的需求而擴大了低層次勞動力的需求。而且,大學畢業生區域和行業配置不均衡,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程度。

四是勞動力市場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我國的勞動力供需、工資水平、就業結構、勞動關系等明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有更多的境外人員來華就業,也有更多的留學人員學成后回國工作,還有更多的國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流向海外,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智力外流”現象。高等教育的擴展順應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而且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五是勞動力市場法治化程度加強。最近10多年,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法治化進程明顯加快,制定、修訂了一系列與勞動力市場運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使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有了更多的法律保障。

可以說,這些年勞動力市場發生的新變化,一方面告訴我們,就業工作已經站在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當前就業的形勢還很復雜,未來的就業壓力還很大,結構性矛盾突出,提高就業質量的任務更加緊迫﹔同時也說明,轉方式、調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之間緊密相連,通過選擇合適的經濟發展戰略來提高教育質量乃大勢所趨。

記者:經濟高速增長往往能掩蓋很多問題,包括就業。但現在很多機構都預測認為,將來我國的發展可能會經歷一個中速增長期。如果是這樣,會對就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更高質量就業?

賴德勝:的確是這樣。經濟增速的高低,對就業的影響不可小覷。統計表明,在增長模式、就業結構保持一定的情況下,就業和經濟增長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以近幾年為例,盡管就業彈性系數在下降,但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仍能帶動近百萬個就業崗位。這對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絕對是值得警惕的事。

為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當前和今后還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勞動力需求作為派生需求,受影響於產業、技術等因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更優化,客觀上有利於增強就業彈性,使同樣的經濟增速拉動更多的就業特別是高教育水平勞動力就業﹔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會創造大量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同樣也有利於拉動就業增長,提高就業質量。因此,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中擴大就業,更加注重發展實體經濟,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在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中擴大就業,創造更多城鄉就業機會。

第二,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是就業之源。勞動者通過創業,在實現自身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的同時,還能吸納帶動更多勞動者就業,促進社會就業的增加。因此,要積極落實鼓勵創業的方針,堅持將促進創業與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措施,落實有利於勞動者創業的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扶持勞動者創業。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健全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細化操作辦法,多渠道籌集安排資金,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展開。要針對經營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場環境變化的情況,兼顧行業穩定發展和結構調整升級,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扶持、保護創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鼓勵創業企業擴大就業規模。

第三,完善勞動力市場。一般而言,勞動力市場的形式與功能有四種形式:技術交流中心、勞動服務公司、職業介紹所、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勞動力市場有利於改變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市場分割、勞動力價格信號存在偏差、就業服務不完善、勞動力相關制度不完善等問題,讓勞動力得到更優化的配置和更多更好的就業,使教育有更高的經濟回報,使人才有更充分的流動,從而使高等教育、職業培訓與勞動力市場更有效地匹配。

第四,大力興辦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是促進就業特別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統籌推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使城鄉勞動者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水平。要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並帶動中、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建設。高等教育要與就業需求更加緊密結合起來,加快由注重招生規模擴張向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市場需要轉變,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專業設置,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就業指導,加大實習實訓力度,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