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012年12月13日09:1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適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在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並在農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集約化和專業化體現了家庭經營層次的轉變方向,組織化和社會化體現了統一經營層次的轉變方向,即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需要相適應的經營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比如,現代農業對機械技術具有較大依賴性,而機械技術又具有不可分特性,發展現代農業就要求生產經營具備一定的規模基礎,必須著力改變農戶經營規模過小、過於分散、過於粗放狀況,發展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再比如,農民合作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的有效途徑。合作社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發達國家農民普遍參加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業經營方式更好體現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要求,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更好更快實現現代化。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應對當前農業經營方式面臨新挑戰的有效舉措。當前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經營方式面臨諸多新挑戰,經營規模小、方式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現。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全國從事農作物種植業的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不足10畝,90%左右的農戶養肉牛數量在2頭以下、養豬數量在10頭以下﹔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1∼60歲佔21.3%,60歲以上佔11.2%,女性佔53.2%。農業后繼乏人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今后誰來種地問題十分突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保障我國農業健康發展。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