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科學分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原因的基礎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反過來,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展緩慢,究其原因,關鍵是相關領域改革滯后,經濟體制不健全,科學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發,深化改革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投資率持續上升,消費率持續下降,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更快。主要原因:一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時,由於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較強,儲蓄率不斷上升。二是城鎮化發展機制不健全,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潛力未能有效激活。三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主導的投資范圍過寬,宏觀調控與監管的有效性較差。四是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實際成本和供求關系,助長了投資需求過快、無序膨脹。因此,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就必須深化投資、財稅、價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產業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很快,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11年,我國第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6.8%、43.1%,與發展水平相當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經濟增長過多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拉動。主要原因,一是資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環境補償機制缺失,助長重化工業盲目擴張﹔二是稅制不夠合理,服務業稅負較重﹔三是監管規則不合理,阻礙民營經濟進入服務業。要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就必須深化要素價格、財稅體制、市場准入和監管體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征。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密切相關。究其原因:一是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現代企業制度所具有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還不完善﹔二是節能環保、知識產權等標准、法規和監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創新體系、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根本上說,必須深化企業制度、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
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