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讀書人的精神榜樣
陳華文
2012年12月11日13:59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引起國人的高度關注。殊不知,他早年的文學創作中,曾經遇到過一位恩人的指點和鼓勵。他,就是著名作家孫犁(1913─2002)。孫犁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重要作家,還是優秀的編輯家。對於他而言,讀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功課。即便在功成名就的晚年,他也孜孜不倦地閱讀,並且做了大量讀書筆記。這些文章匯集成冊,名為《耕堂讀書記》。
  孫犁被譽為文學界“白洋澱派”創始人,代表作《荷花澱》、《蘆花蕩》、《度春荒》,整整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他一直在共產黨領導下從事文學創作,其文筆清新淳朴,備受文壇矚目。解放后他長期在報社做文學副刊編輯。改革開放以后,他迎來文學創作的第二春,創作了很多篇幅短小的隨筆雜感,其中就包括《耕堂讀書記》中的諸多文章。上世紀 80年代開始,孫犁的文學情趣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古典文學倍感興趣。
  孫犁認為,中國本土作家,文學思想和精神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從民族文化中吸取寫作營養,是任何一位作家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晚年的孫犁,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書房裡,認真研讀中國文化典籍,這對於他而言,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孫犁深知:少年時家境貧寒,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古典文學教育,晚年時必須盡快彌補,年輕時的小說創作,得益於文學天賦和才氣,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
  孫犁讀《聊齋志異》、《紅樓夢》、《庄子》、《太平廣記》、《史記》、《二十四史》等古籍,傾注了自己大量的思考。盡管這些典籍有的在他年輕時就讀過多次,但是人到晚年,再次閱讀時,認識的角度和深度完全發生了變化。不論是經史子集,還是文人筆記、故事傳奇,他都讀得津津有味。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他首推的就是蒲鬆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他認為,那些神鬼故事雖然都是虛構的,但是每一個故事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內涵,卻都觸及生活現實,蒲鬆齡是借狐仙之口,講述現實社會中的苦難。
  現代作家群中,孫犁對魯迅先生充滿敬仰,尊奉魯迅為師。也許是愛屋及烏,他購買圖書也參照《魯迅日記》中介紹到的書籍廣泛搜求。他甚至以魯迅對書的喜好,作為自己讀書、買書、藏書的標准。比如一部《金石索》,孫犁開始並不怎麼喜歡,其原因是魯迅在日記裡沒有提及,后來發現魯迅在文章中偶爾提及此書,於是他又產生閱讀的願望。孫犁並非盲目崇拜魯迅,而是放低姿態,虛心地向偉大的作家學習。這種虔誠的讀書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
  孫犁讀書雖廣,也頗有講究。他說:“今天文章,文集多矣,余擇善而從。亦有三不讀。”他說的三不讀,一是言不實者不讀,二是常有理者不讀,三是吹捧文章不讀。《耕堂讀書記》一書中,深深地表露出孫犁對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熱愛。比如他在讀了《庄子》之后,認為庄子的思想也是現實主義的,盡管《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經典,道家講究的是“空”和“虛”。孫犁認為,《庄子》的想象力雖豐富,可那一飛九萬裡的大鳥,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在孫犁眼中,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手法不是對真實生活的簡單描摹,而是通過真實生活本身,表達作家對一個時代深邃的精神反思。
  對於作家的讀書生活,他主張“多讀一些歷史書,不要總讀文學書”。同時,他還建議讀書要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不能強求一律。“青年讀書,是想有所作為,是為人生的,是順時代潮流而動的。老年讀書,則有點像經過長途跋涉之后,身心都有些疲勞,想停下槳櫓,靠在河邊柳岸,涼爽涼爽,休息一下了。”就他自己而言,“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闕,以安以寧。唯對於書,不能忘情。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污者淨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后安置,溫公惜書。不過如斯。勿作書蠹,勿作書痴,勿拘泥之,勿盡信之。天道多變,有陰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風,物有聚散,時損時增。不以為累,是高水平。”他所言及的“四勿”,是指不做蛀書虫,不做書呆子,不為書本所束縛,不盡迷信書本。“一高”則是指要堅持不懈地讀書求知,不論風雲變幻,不論順境逆境,要心懷不亂,始終如一地讀書。這其實也是孫犁的一種超然境界。
  讀書人多數都愛惜書,孫犁也不例外。對於新買的書,他總是先用舊報紙包好書皮,這樣讀起來心裡才踏實。晚年時,他的這個習慣也不曾改變。他讀書從不忍心在書頁書眉上胡涂亂畫,或者做各種標記,以免把書弄污弄臟。盡管他也深知,書是為人服務的,這樣未免有舍本逐末的感覺,也影響讀書的效果,但他就是“積習難改”。對於所藏之書,他也總要“裝扮”一下,如果線裝書書頁散了,他就親自動手縫好。如果書套破了,他用舊藍布打上無數個補丁。
  孫犁晚年有一個喜好,就是愛逛舊書攤,因為書攤上的書便宜,一不小心還可以撿到“寶貝”。隻要看到有文化價值的古書,不論多少錢,他都要買下。雖然在生活中他極盡簡朴,可對於買書之慷慨,實在令人唏噓不已。當然,孫犁也有“小氣”的一面。他從不允許別人亂翻亂動藏書,即便是自己的兒女也不例外。對於心愛之書,他從不願借與他人,一是怕有借無還,或者將書遺失﹔二是擔心不知愛惜,把書弄折弄臟。以致在同事、朋友中間,曾廣為流傳一個說法:到孫犁那裡去,千萬莫提借書的事!一冊冊好書,工工整整地擺放在書架上,如同一位位智者站在眼前。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孫犁看來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在眾聲喧嘩的今天,讀書能讓人的內心變得安靜,精神得到慰藉,理想更加高遠。孫犁老人雖然已經駕鶴仙去,但是他醉心讀書的姿態,為所有讀書人樹立起精神榜樣。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