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2012年12月11日14:0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基於對“四化”的重要性、關聯度和存在問題的科學分析作出的戰略決策。

當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四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關聯中發展的﹔“四化”的作用也不是單獨發揮的,而是在融合、互動、協調中實現的。主要表現:一是信息化和工業化需要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反過來又通過與工業化融合,帶動工業化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已經和正在成為一種全面、動態、優化的資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時代我國產業競爭新優勢。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良性互動。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制造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發展的主要場所和載體。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隻有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個“輪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三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需要相互協調。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是農村、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僅僅依靠城鎮化,忽視農業現代化,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導致農業萎縮和引發“城市病”。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四化”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但是按照同步發展的更高要求,還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夠。我國工業化進展很快,但數量擴張特征明顯,產能過剩﹔信息化仍處於以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多數企業的集成應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二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不足。城市群內部產業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清晰,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安排,不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缺乏產業支撐,服務功能薄弱,人口承載能力不強。兩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充分融入城鎮生活,城鎮化質量不高,難以為工業化提供需求支撐。三是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不力,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農業就業結構演進慢於產業結構變化,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不利於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工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效益低,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大幅低於城鎮居民,影響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擴大。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二是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構筑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的城鎮產業發展格局,促進產業集群、城市群布局、人口分布相銜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重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三是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著力推動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扶持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引導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鎮流動,使農業更多得到城鎮化、工業化支持,促進農業發展專業、規模、集約生產,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