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態文明提到這麼高這麼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我理解,建設生態文明是黨中央基於對當今世界出現的能源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氣候異常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的科學分析,制定的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戰略對策。為解決這一系列全球性的嚴峻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對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變人類的不良行為、觀念、習慣。 《拯救地球生物圈——論人類文明轉型》一書的出版,對我們深刻理解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和部署,有著重要參考意義。這部專著是姜春雲同志經過長期調查研究,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總結世界各國正反兩面經驗,從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高度,深刻剖析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利弊得失,探索如何破解全球環境危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規律並取得創新性、突破性成果的著作。
專著詮釋了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必然,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環境之所以持續惡化的原因。環境問題的深層次根源還是因為人類沒有正確對待大自然,在處理與大自然的關系上,認識偏頗、行為失當,犯下了歷史性、難以補救的錯誤。工業文明相對於農業文明,無疑是巨大的革命性進步,但其致命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對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生態文明對工業文明而言是一次質的提升和飛躍,它既傳承了工業文明的優勢、長處,又以全新的理念,糾正了工業文明的弱點、失誤。專著對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理念概括為7個方面:1.人類是大自然的成員之一,與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關系,而不是什麼至高無上的主宰者、統治者。2.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當知恩圖報,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負義,對自然萬物施以暴行。3.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理所當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過自然生態和環境的承載力。4.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人際公平、國際公平、代際公平”的道德准則,不可侵佔屬於他人、他國和后代的權益。 5.倡導資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對環境影響最小化。6.以可持續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排斥一切“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7.發展成果全體社會成員共享,而不可少數人獨吞。將自然界生態良性循環的規律引入到整個經濟運行、社會運行的大系統中,這是更高層次的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當然要加強保護、優化和建設生態環境,但絕不是單純的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而是關聯經濟、政治、社會、物質、精神、生態、文化的重要紐帶,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地球,優化自然生態,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實現發展與環境雙贏,造福人類”。
十八大指出要著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按十八大要求,落實生產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落實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就要徹底改變人們奢侈過度消費的不良觀念、行為、習慣。專著指出,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而現在全球資源過耗、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歸根到底皆源於人類的奢侈消費、過度消費,這有悖於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應發揮人們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智慧、潛能和創造力。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在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地方,開展全員創意競賽,每個人都開動腦筋,出點子,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行動,同樣的能源、資源、資金投入,其資源產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這部專著在這方面的所言所論,也正是春雲同志長期研究並身體力行的結晶。
(作者系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