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記者 張 紅
嘉 賓:李曙光(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庄國土(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南洋研究院院長)
滕 達(加拿大中國工商聯合會會長)
十八大報告中號召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僑界專家與海外僑領對此有何感受?本報記者專訪了部分專家學者和僑界人士。
向民族復興邁出堅實一步
問:在您的心目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您如何描繪那個畫面?
李曙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成為世界上真正的強國、大國。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還積極創造和維護世界和平。那個畫面應該是每個人的尊嚴得到尊重,享有充分的自由﹔應該是老有所養、幼有所扶、病有所醫﹔應該到處都是森林,都有鳥鳴,有碧藍的天空,有清新的空氣,是一個人人和諧的大同社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庄國土:中華民族不但包括本土56個民族,還包括由本土移居海外的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同胞及其后裔。18世紀以前,中華民族一直居於世界各民族發達程度的前列。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在高度專制政體統治和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下,陷入衰退。如今,中華民族正迎來復興:經濟、政治、文化的發達程度,民生幸福指數,可持續發展程度均居於世界各民族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復興兩個階段的第一階段目標,為第二階段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滕達: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曾歷經繁榮盛世,也飽受亂世坎坷。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就踏上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民族偉大復興要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成果,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著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主權領土完整。
僑胞是“軟實力”的鮮活表達
問: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您認為華僑華人該如何助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李曙光:中華文明是一種內生的文明,有廣大的包容性和吸收性,具有獨特的文化氣場,因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張力突出地體現在我們5000多萬海外僑胞身上。所謂的“聚集僑心匯集僑智”,我理解為聚匯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5000多萬海外僑胞群體的存在就是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的鮮活表達和現實載體。他們生活在外國人當中,可以直接踐行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和包容性。
庄國土:華僑華人在堅守中華價值觀時,也善於學習和應用西方科學知識及各種先進理念,他們體現了價值兼容和善於學習、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特質。在當代西方世界乃至中國大陸受困於“現代病”,尤其是過度推崇“物質消費”、“個人價值”、“金融炒作”、“霸權意識”時,華僑華人傳承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日益體現出其吸引力。他們是在國際上傳播中華文化的主力。
滕達: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5000多萬海外僑胞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促進海外中文傳媒與國內媒體的互動合作,用雙語將中國的優良傳統及現代中國展現給世界。二是不斷增強華裔參政議政意識,擴大華人在政界的話語權。三是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如設立孔子學院、成立精武班等,讓中華文化揚名海外。
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問: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階段,僑資僑智對祖(籍)國的貢獻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您認為華僑華人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李曙光:世界正進入“地球村”時代,未來主導世界經濟轉型的是IT、金融、新能源、生物制藥四大產業。海外僑胞中有一批精英,在上述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們心系祖(籍)國。不論是把他們吸引回國,還是他們留在原居住國,他們都能直接為祖(籍)國做出貢獻。另外,在法律、經濟、財會以及公共管理等領域,我們也有一批高端的海外人才。他們可以全面地參加到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民族復興中來,擔當稱職的領導者和服務者。
庄國土: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海外華資與中國合作,成為中國外資的主要來源。僑資企業擔當起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力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之一,今后將繼續引領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和競爭力。海外高達300萬的華僑華人專業人才,如能與之有效合作,將是中國人才立國戰略得以迅速實施的捷徑。此外,華僑華人是公共外交的主力,是海外最重要的友好力量,是中國對外關系發展的動力之一。
滕達:海外僑胞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中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全方位提高競爭實力是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在引進海外先進的生態環保發展之道等方面,僑胞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國際視野發展自身﹔幫助把海外企業引進來,以汲取其先進成果,在這些方面,僑胞可以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