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將“創新”擺在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地位,在報告全文中先后55次出現“創新”,分布於報告中的各個篇章之內,貫穿於全文的整體思路當中,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說,創新已經成為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理論經驗,是我們黨保持自身科學性、先進性與純潔性過程中的一把金鑰匙。縱觀歷史,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特別敢於創新且善於創新的黨。這種創新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通過增量創新來逐步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替換式的創新,以新換舊﹔一種是增量式的,在前人已經取得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不斷調整。后者顯然更符合改革開放的實際,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總結起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其一,創新的過程長期保持一種“增量”式模式。在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將以“存量”為基礎,以已經取得的政治創新、經濟創新、文化創新的成就和經驗為前提,具備充分的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創新的力度與速度將與既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厚度和政治經濟體制相適應。
其二,創新的過程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保持創新的連續性與有效性。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認識事物本質、解釋事物聯系的唯物史觀,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與改革開放的價值尺度緊密結合。可以在增量創新的過程中進行不斷提升決策和選擇的科學化水平,為各項創新行為把好關、指對路。
其三,創新的過程在穩健的發展中不斷積累,有所突破。改革開放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發展中的共識,是新時期的精神指標和價值觀念,是長期的發展方向。依據解放思想、增量創新的學理邏輯,中國的改革開放將是一種“漸進式”的穩健發展,既不會產生所謂“路徑鎖定”,也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而是在歷史發展中的延伸。
當創新的增量厚積薄發,將會產生性質上的突破。這種突破並不是道路的偏離,也不是休克式的突變,而是一種改革累積的結果,將會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產生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極大創新。
其四,創新的過程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各個環節之中,極大的激發社會各個方面的活力,形成一種新的動態穩定。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過程以增量的方式不斷累積,勢必在經濟環節、政治體制改革等各項事業中形成一種動態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保持穩定的態勢極為重要,所有的政治創新都必須有利與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所有的經濟創新都必須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有的體制機制創新都必須有利於推動各項事業長期穩定發展,所有的文化創新都必須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大局與世界發展的趨勢。
總結以上經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離不開創新,政治優化與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而繼承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推動創新行為,指導創新戰略的關鍵在黨,首先要求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具有創新性的思想理念和科學化的管理辦法。
改革開放中的各項創新始終與堅持與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重要講話和十八大報告中所反復強調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也是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制度創新,其根本前提都是新的觀念、新的思想與新的理論。縱觀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破除舊觀念、舊思想和舊理論的歷程﹔就是解放思想,敢於思考,勇於思考的歷程。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沖破傳統的束縛和教條的束縛,提出新的觀念和見解。
改革開放中的各項創新始終與充分發揚民主,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改革開放意味著不斷調整制度、技術、學說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以迎接不斷加深的全球化進程。也就是說,在創新過程中,風險與機遇並存,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有可能得不償失,有可能效益不大。創新的過程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就會有一套民主的政治和法律機制,寬容失誤,積累經驗。這也是不走回頭路,堅定不移地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改革開放中的各項創新始終與相關鼓勵政策、激勵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改革開放,活躍社會經濟生活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激勵創新、鼓勵創新的獎項。目前獎金額度最高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主要也是獎勵科技創新成果。在經濟領域內的創新環節中,各種人力、物力、財力、政策與信息的保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創新者們在不同的領域完善與發展。可以說,這種激勵機制是市場競爭機制在創新環節最突出的表現,是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將改革開放貫穿於國民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的牽引性力量。
正是在諸多經驗、模式、政策的支撐下,正是在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的指引下,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成績。解放思想的創新精神與增量創新的實踐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中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