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七部分標題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強調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証。如何把握社會建設的邏輯和特點,深入解讀十八大報告的精神?
“十八大報告對社會建設的闡述既簡明又深刻,既全面系統又突出重點,內容十分豐富,充滿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和新舉措。”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龔維斌進一步指出,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論述,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突出了體制機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責任,突出了公平正義。可以從加強社會建設的價值定位、工作重點以及體制保障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建設思想的邏輯。
加強社會建設的價值定位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龔維斌認為,為充分領會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對“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系統的部署,可以從加強社會建設的價值定位、工作重點以及體制保障等方面,深入學習、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建設方面重要思想的切入點。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必須’揭示了社會建設的價值定位,揭示了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強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與社會和諧穩定息息相關。”龔維斌說。
加強社會建設的工作重點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個‘必須’闡明了社會建設的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龔維斌說。
自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管理得到重視和加強。針對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新情況、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這是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五有”目標。
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強調指出,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為了實現“五有”目標,十八報告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戰略部署:
一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二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一方面要積極擴大就業,另一方面要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的穩定性,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這表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任務是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報告中唯一一個約束性數量指標,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庄嚴承諾。
四是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關乎人民生活、關乎調節社會分配。過去10年,我國現代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是,社會保障還存在著城鄉制度分割、不同人群參保率差異較大、社會保障基金來源渠道單一等多方面的問題。今后,社會保障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加強社會建設的體制保障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這個‘必須’指出了加強社會建設的舉措是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龔維斌說。
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對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提出了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等一系列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范疇,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龔維斌指出,“這些范疇既有新概念,也有新概括,是對近年來社會管理理論探索成果和改革實踐經驗的新提煉、新發展,是對社會體制改革理論的重要發展。”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一直是社會管理格局的內涵。十八大報告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將“社會管理格局”改為“社會管理體制”,表述更加准確,內涵更加豐富,突出了依法進行社會管理的理念。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第一次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責任主體、范圍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強調了政府的責任,強調了面向城鄉全體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新要求,貫穿和體現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及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發展方面。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裡,第一次提出了現代社會組織和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兩個概念,也是第一次提出了“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新要求,為社會組織的規范健康發展指明了體制方向,預示著社會組織發展要走法治化道路,必將推動社會組織領域的立法工作,必將推動社會組織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提升社會組織治理、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政府、市場一道形成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這是社會管理理念和思路重要的新發展,不僅要有常態管理,還要有應急處置,更要有源頭治理,這三個環節構成了社會管理的新機制。社會管理不僅要著眼於及時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實行動態管理,著眼於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更應該著眼於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消除產生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的土壤,使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不發生或少發生。應該說,十八大報告,強調改善和保障民生,把民生改善和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社會管理結合起來,在社會建設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就體現了源頭治理的思想。
社會建設中四個“突出”特點
龔維斌表示,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論述,具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首次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首次響亮提出健全全民醫保體系,要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
二是突出了體制機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特別強調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社會管理體制,還是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都需要有納入法治化軌道﹔要依法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突出了政府責任。首次提出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提出要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提出要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
四是突出了公平正義。要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而不是僅僅限於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提出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提出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機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