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所鏗鏘亮出的“理論自信”,其厚重意蘊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言以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理論自信”源於社會實踐的反復檢驗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軔於篳路藍縷的群眾實踐。1978年12月以來,我們黨帶領億萬人民開啟了震古爍今的改革開放,披荊斬棘,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基本制度。可見,社會實踐不僅是理論的來源、動力、基石,而且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不二標則。其次,總結十六大以來十年的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即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創立並貫徹了科學發展觀。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而寫入黨章,不僅體現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邏輯,而且完全合黨心、順民意。
二、“理論自信”源於人民群眾的認同踐行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首先,理論惟有掌握群眾,契合億萬人民主體的價值、訴求,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即恪守生產力標准和人的價值標准的高度統一。其次,十八大報告更加明晰“以人為本”的核心吁求,更加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民生建設,更加重視人民民主。概言之,閃射著奪目真理光輝的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諄諄叮囑的,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所有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理論自信”源於“以實際問題為中心”
首先,十八大報告始終貫穿著“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旨趣。現在全球及中國具體實際的重大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嶄新的時代課題,我們必須主動積極地與實際問題“對話”,於理論和實際、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相結合的動態過程中,全力應對新的實際問題。其次,我們必須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乃“以人為本”的理論,已經並將繼續“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作為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學屬性與價值力量的馬克思主義,其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永無止盡的過程。
四、“理論自信”源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性
首先,不斷創新是深具開放性的馬克思主義之本質表征。中國共產黨人於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進程中,不斷地拓展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其次,社會主義必須與中國國情深度契合。列寧於20世紀初就講:形勢變化“極其劇烈的震動,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產生‘重新估計一切價值’,重新研究各種基本問題,重新注意理論”(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1頁)。我黨於34年前,毅然決然地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貫通,成功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